曾宪国夫妇正在向记者展示平时预防猪病的药品 丰都新闻网讯 (记者 唐敏)今年43岁的曾宪国,是双路镇楠木村九组人。他在家务过农,外出打过工,后来开始养猪。在养猪的过程中,不管市场行情好坏,他都始终坚持养殖不放弃。目前,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 打工仔返乡创业 198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曾宪国,开始在家跟着父母务农。没想到一年下来,除去吃、穿、用等日常开支,一家人也存不了几个钱。 两年之后,18岁的曾宪国跟着村里人一起乘上了去杭州的火车。“到了那边之后,才发现工作非常难找,找了几天也没找到,只好跟着老乡一起去拆房子。”曾宪国告诉记者,当时的住宿条件非常简陋,满铺都是灰尘,一天的工资也只有五元钱,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 第二年,曾宪国听说广东的工厂多,工作好找、工资又高,于是就和几个邻居一起到广东去打工。“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不过人家要的是熟练工,我一没有技术、二没有文化,厂里根本就不要我。”曾宪国说,后来他只好到石子厂去打石头,一车只有六元钱,没想到老板还不付工资。 无奈的曾宪国跟着几个老乡到福建省福清市的砖厂去挖土,当时一天能挣16元钱,不过因天气原因经常停工。一年下来除去路费、生活费等开支,能带回家的只有两千多元钱。 2008年,曾宪国有了创业的打算。“与其在外面打一辈子的工,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回家自己创业。”曾宪国表示,当时家里已经有了第一个小孩,经济压力的倍增,也是促使他想创业的原因。 自学技术克难关 说干就干,曾宪国买了十几头生猪在家饲养,还到县城的书店买了些养猪的书籍来自学,了解如何给猪打针、治病。经常到其他的养殖场去参观,时常将镇兽医站的技术人员请到家中进行指导。 2014年,曾宪国的生猪养殖场达到300多平方米,存栏生猪200多头。当年夏天,曾宪国家所处的范围几乎天天白天停电,温度太高。为了给猪降温,他就采取每天水洗猪圈的办法,但自来水供应不上,曾宪国和妻子王明芳只好到附近水塘里一担一担地挑。“如果不给猪冲凉,猪就会发热生病,可是天天挑水,我们又受不了,他就安慰我,坚持就是胜利,那么多的困难都过来了,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回忆过去,王明芳忍不住湿了眼眶。“现在好了,家里有了发电机,我们还在附近挖了一口两亩大的水塘,停电停水都不怕了。”王明芳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养殖上,没遇到过什么挫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都不假。”曾宪国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年都要去县畜牧兽医局参加技术培训,每次学习回来,还要反复查看学习记录,将老师讲的知识弄懂。 扩大规模圆富梦 2014年,曾宪国出栏生猪200多头,毛收入40多万元。“去年生猪价格每斤在7元左右,今年的市场行情比去年好一点,7.3元一斤。”曾宪国告诉记者,他的生猪至少要饲养到300斤才会出栏,按照平均每头2000元、纯利润500元来算,2015年纯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考虑到目前的养猪场规模较小,曾宪国打算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三年内使生猪存栏达到800头左右。“到那个时候,我要请两个工人帮忙,自己主要负责销售和技术就行了,真正成为养猪大户。”曾宪国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