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里有精致的生命,也有精致的猎杀。”这里,是指微观世界,小蜘蛛变成庞然大物,草叶变成参天大树,露珠幻化成滂沱大雨……这些,是我们见过、错过或无暇一顾的昆虫王国,斑斓绚丽,微小生命的尊严,在《雨林秘境》中毕现。
本土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元胜的新书《雨林秘境》,是他的《昆虫之美》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延续了该系列第一部《精灵物语》的创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他把视角对准了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昆虫,文字也更为质朴、严谨。
为了搜集这些珍稀物种的影像,作者多次深入重庆、云南、海南、贵州等地的原始森林中,一一详考。
湿热的森林,陡峭的山崖,幽静的峡谷,螽斯、耳叶蝉、绿鳞短喙象、兵蚁……无数微小生命在此博弈、竞秀。300多幅昆虫摄影,华丽炫目,每张都堪称是昆虫大片。让人不由得惊叹自然界的美妙。
二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在书中,李元胜自称为“骨灰级的昆虫爱好者”,热衷田野调查,对每个地区观察到的精彩物种都做了一番记录。比如在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现更名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他观察到更多的叶蝉、锹甲;在茂兰自然保护区,他搜寻到马蜂、白斑眼蝶、卷象的身影;而在西双版纳的绿石林里,他通常能看到被人忽略的宽胸菱背螳、菱棘腹蛛;而在虫声合鸣的夜晚,他兴致盎然,发现白蚁集体大迁徙……
字里行间,《雨林秘境》既有观赏价值,也兼顾其科研价值。李元胜为镜头下的物种严谨地考证,比如,兵蚁的体重约等于两至三只工蚁的体重,白蚁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斑蛾吸食结束后会在口器附近形成两个泡沫球。
繁复、细致的野外考察后,作者变得越来越谦虚,他一改过去求奇求艳的拍摄方法,认为利用光影、造型,人为诗意地去拍摄昆虫,其实是对物种的曲解。“大自然的环境和物种已经具备足够的诗意,我只需要如实地记录。”做一个朴素、谦逊的昆虫记录者,表达的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惊扰,不介入,细致地审读每个微小生命的尊严,淋漓尽致。
种种发现,让作者的“森林晃荡”觉得幸福无比,这种幸福也在书中变成一种若有若无的气息,或缓或急,贯穿在他记录物种的瞬间,或等待昆虫们的间隙。你甚至能隔着书页感受到被热带雨林的低气压折磨得“湿身工作”的作者;躲在芭蕉叶后窥视时发出的轻喘;或是发现了在巢穴口张望的领无垫蜂时,一声浅笑;甚至是,悄悄拍下恋爱中鹿蛾,不带走一片云彩般的离开;还有生平第一次遭遇“蝉雨”的惊喜……这场科学考察之旅也因为这些小细节充满了人文情怀。
三
这些探秘经历和物种本身,都构成了这本书的迷人之处,你会总是停下来,回想自己的旅程,深入万物生长之地时,我错过了什么?还未发现什么?又与谁有过一面之缘?还有那些视而不见的竹节或树叶或鸟粪,竟然是伪装的昆虫?
《雨林秘境》也让我们反思对大自然的态度,走进森林,我们是不是更像是一帮闯入者,自以为是主人,对着山巅、云彩欢呼,惊扰鹿、羊等动物,我们并未和森林真正融入一体,而李元胜却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低一点,再低一点,风情在脚下,在低矮的竹类里,在透明的溪水面上,在蹦来蹦去的蚱蜢中。
在见证过、记录过大量微小生命的成长、兴衰后,李元胜似乎更加慈悲。他叹道,“色蟌是溪流的脆弱的孩子,他们依恋着保持着原始形态的溪流,被污染的溪水河流和人工水域中是见不到它们的影子的。”由此及彼,他观照文学之途,慨叹“山水诗人远离城市,保持距离”也是一种风骨和尊严。
有时,他也会宕开一笔,“溪边的灌木上,居然停着很多护甲,上午的光线里,护甲不去沙滩上找蚂蚁,却只在各自的树叶上发呆。”这种个性化的细节和理解,多么像作者本身,虚度时光的美妙,“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的趣味跃然纸上。
热带雨林对李元胜而言,是艰辛的考察之途,也是一场梦幻盛景。那些大自然的闲笔,藏着万物生长的秘密,自带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