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这几天,一个名为“重庆3年级家长”的QQ群里,为找桑叶或者给蚕宝宝找一个合适的归宿,忙坏了家长。随着蚕宝宝的生长越来越快,食量越来越大,桑叶越来越紧俏,这让家长直呼受不了。“娃儿说,这是科学课要求的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可真的要养蚕宝宝吗?万一饿死了,岂不是失了观察的初衷?”家住南岸区、女儿读三年级的笑笑妈妈为了桑叶愁得不得了。 找下家:逢人就送蚕宝宝 70岁的陈婆婆家住沙坪坝区住杨公桥林泉雅舍小区,孙女读三年级。 今年不久,孩子就从学校外面的小贩处,买了很多的蚕苗。没想到没几天,这些黑点点全部变成了蠕动的蚕。 “她妈妈在江北上班,附近有个小公园,每天中午午休,妈妈都要去公园找一点桑叶。”起初,每天还能带一包回来,这几天,不知道是采摘的人太多了,还是其他原因,整个公园的四五棵桑树变成了光杆杆。 无奈之下,老人在做通孙女思想工作后,决定将部分蚕宝宝送人,就连孩子上培训班,老人家都会揣几条,遇到孩子喜欢的,就送给别人。“能够有个去处,也比找不到桑叶饿死的好。” 遇桑树:瞬间两眼放光 家住沙坪坝欣阳广场的陈英在一个名为“重庆3年级家长”的QQ群里发了求助帖:寻找附近哪里有桑叶,感激不尽。给蚕找桑叶,陈英想尽办法,要么去树上采,要么去卖桑葚的地方买一点儿桑葚顺便要一把桑叶。为了给蚕囤货,她还在网上购买了桑叶,但因为家里上百只蚕就要断粮了,不得已才发帖求助。 家住南岸区、女儿读三年级的笑笑妈妈说,上周末和孩子同学结伴去铜梁的田野玩,看到桑树林,感觉整个人瞬间两眼放光。“那样子,简直巴不得把桑树的根都给拔了。” 种桑树:花钱买来种小区 家住高新区的王云燕说,孩子前两年养过蚕子,当时为了找桑叶,爸爸和爷爷也是开着车漫山遍野地寻找桑叶,一次外出郊游,王女士索性花了10块钱向农民买了三株桑树,并成功地移栽到小区一个偏僻的花坛里,很快,桑树成活了。 “没想到今年不但长满了桑叶,还结了桑葚。”尽管有桑树不愁桑叶了,王女士还是控制着儿子的养蚕数量。“也就10多条,多了就养不活。” 一些学校附近的摊贩,开始做起了桑叶生意。 记者探访 “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要完成” 为何孩子们都在养蚕呢? 原来,小学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有这么一课——《动物的生命周期》。为了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蚕基本上是诠释整个周期最好的动物,所以每年春季,各地都会出现一小波的养蚕热。 由于桑树不是绿化用树,算是经济作物。因此,在城市小区、公园等场所都比较少见,一旦有几株桑树,也被家长盯得死死的,树叶刚一长出来就没了。 昨日下午,沙坪坝区北街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遇到一位卖桑叶的妇女,她在附近当环卫工。她家在陈家桥,每天晚上回去弄一点来,第二天卖给学生。“每包1块钱,每天可以卖二三十包,还可以。”说到这里,环卫工阿姨笑了。 随后,记者来到了位于重庆七中的治安亭,治安亭背后有一株很高的桑树,上面的桑叶几乎被拔光了,树枝成了光杆杆。一名中学生说,经常看到有家长爬到治安亭上方去采摘树叶,久而久之,大家才知道这是桑树,他们在采桑叶。 在一家购物网站,一家专门销售桑叶的网店,一个月的销量已经近万笔了,从新鲜的桑叶到桑树苗,老板几乎应有尽有。 不养蚕可不可以?笑笑妈妈说,“本来想把蚕子全部送到桑树多的野外去的,但孩子不准,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能不完成吗?”说到这作业,笑笑妈妈也很无奈。 老师说法 没要求每个学生都养蚕 那么,学校对《动物的生命的周期》这一堂科学课,又是怎么要求的呢? 沙坪坝小学负责科学学科的黎老师告诉记者,根据课本要求,学生需要观察蚕的生长周期,但她考虑到主城区很难找到桑叶,由老师购买蚕卵,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分到10~20个蚕卵,选出观察记录员负责喂养纪录。“桑叶在主城不太好找,我们在蚕宝宝数量上也有控制。我们还提前了解了情况,淘宝上有桑叶销售,价格也便宜,之前学校门口也有小贩在卖。”黎老师说,担心家长觉得麻烦,也怕耽误学生学习,学校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养蚕。“最近有学生告诉我,因为对养蚕很感兴趣,家长还主动在淘宝买了养蚕套装,可能是因为学校是科技示范校,很多家长对这类活动比较支持。” 珊瑚中铁小学三年级科学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询问同学们想在家养蚕吗,第一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热情回应。“虽然同学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但我也再三强调这不是作业,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家养蚕。”科学老师说,得到的反馈是,班上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家养蚕,看到孩子有兴趣,家长也非常支持。对于主城难寻桑叶,老师建议过学生用蚕饲料代替桑叶,还能可以喂养出彩色蚕宝宝,便于观察。“网上买饲料很方便,不需要到处找桑叶。” 渝中区人民小学三年级的张老师说,上了多年的科学课,他们知道,桑叶不太好找,在上到《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堂课时,会以班级为单位养蚕,为让蚕有吃的,学校里面专门种了桑树,目的在于给蚕提供桑叶。“每天早上每个班组织几个同学去采桑叶,整个养殖的过程都在班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能观察得到。” 九龙坡区一小学相关老师介绍,学校三年级也在开展养蚕活动,希望学生体验养蚕过程。但学校考虑到城区情况,并没有做硬性规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养蚕。如果实在找不到桑叶,学生可以不参加这项活动。 教委声音 科学课要结合实际 全国三年级的孩子或家长,都面临这一同样的问题。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纬虹认为,现在提倡教育教学创新,学校老师积极开拓课题资源、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开设课题需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域、学生居住地等实际情况。 “对小学生而言,在城区找桑叶很困难,那么作业自然转嫁到家长身上,每天忙于工作的家长难免有怨言。”王纬虹建议学校开发新课程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时,先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完成,或者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而不是将难题转嫁给家长,否则这种课堂创新难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 他建议,以后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最好能够与家长事先沟通,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再开展。 沙坪坝区教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身边也有同事为孩子找桑叶。他认为,主城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去完成这节科学课,建议结合实际开展类似活动。 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老师布置类似课外实践作业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其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做硬性规定。 记者 王渝凤 王乙竹 毕克勤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