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校园文学社 如何重焕生机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4-27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成员在讨论诗歌。 (张蒙娜 摄)

  4月20日,西南大学图书馆旁,该校桃园文学社社长姚楠看着一块题写着“桃园花盛开”的石碑,有些沮丧。

  这块石碑上的字,是郭沫若1957年为桃园文学社题写的。桃园文学社成立已经整整60年了。日前,姚楠和会员们计划通过众筹的方式,在今年5月出一期《桃园》特刊。但,应者寥寥。

  事实上,文学社刊物受欢迎程度不高、活动参与人数不多……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在高校的文学社团里存在。作为高校的基础社团,曾经辉煌的校园文学社面临哪些问题?它们为何会日渐沉寂?又如何重新焕发生机?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活跃度影响力均不如从前

  “截稿日期没几天了,只收到十几篇稿件。”这几天,作为重庆师范大学嘉陵潮文学社社刊《嘉陵潮》的副主编,该校文学院学生张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同学们对文学社的热情不如从前了。”张鹏感慨,大家的投稿热情并不高。

  “我们的社刊《桃园》已经停办5年了。” 姚楠也告诉记者,近年来,桃园文学社人数和影响力呈下滑趋势,2007年至2010年期间,甚至一度面临解散的危机。

  “同学们对传统文学刊物,似乎不太感兴趣。”去年从西大文学院毕业的李海岚告诉记者,她在2011年刚刚进校时参加过一次给学生发送《桃园》社刊的活动。“记得我和一个会员抱了一两百本去发,连一半都没发完。”

  作为校园文学的载体,传统文学期刊受欢迎度不高,那么,文学社团的活动吸引力如何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一学生陈鹏乐,是该校花溪文学社的会员。作为新会员,她算是文学社中的“积极分子”。

  可是,参加了几次活动的陈鹏乐发现,每次去的人只有十几个,文学交流的氛围也不浓郁。这让她有些失望。

  这些状况并不是一所高校独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在全市甚至全国,校园文学社大多存在会员人数不多、影响力和活跃度都大不如从前等问题。

  记者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对数十名在校生做了随机调查,对于该校的原上草文学社,90%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听说过”。且校园文学社在新学期招收新会员时,仅能招到几十名会员,而该校戏剧表演类的文学社则一招就是两三百人……

  尽管现在校园文学社不如从前兴盛,但在我市,几乎每一个高校都有文学社,有的甚至还有两三个。

  重庆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刘蕾是去年加入该校子衿文学社的。“文学社可以把文学爱好者粘合在一起,加入并最终坚持下来的,也都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人。”

  “校园文学社是我市高校中存在时间最长、最基础的社团。对热爱文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文学社是他们交流学习的乐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刘清泉说。

  文学社为何日渐沉寂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文学社很是红火。

  “那真是满怀激情和充满诗意的年代。”提到自己上大学时在文学社的经历,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登科有些激动。

  上世纪80年代,蒋登科进入西南大学外语系学习,加入了五月诗社。“那时候不少重庆诗人经常来高校交流,如傅天琳、李钢等。一次讲座往往会挤进去好几百人,过道、窗外都站满了人。”

  校园文学社如今为何沉寂?

  书法、武术、吉他、戏剧……西南大学大三学生张蒙娜告诉记者,每年新学期开学不久,校园社团招收新会员时,热闹的“百团大战”都会上演。“大家的选择很多,文学社被冷落了。”

  本土诗人吴向阳认为,随着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多。同时,网络给予大学生更多展示作品、交流文学的机会。“发表作品的门槛降低了,大学生对于文学社团和社刊的依托不像过去那样迫切。这也是校园文学社渐渐沉寂的原因之一。”

  此外,蒋登科认为,部分校园文学社负责人对社团的定位模糊不清,也导致了文学社会员的流失。陈鹏乐也告诉记者,自己参加过几次文学社组织的现场作文比赛、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流于形式,真正的文学交流比较少。”

  蒋登科还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大。从走进大学开始,他们就在为几年后的择业做准备,考各种各样具有“实用”价值的证书,学习一些新技能。相对而言,却少了一份参加校园文学社的“闲情雅致”。

  “如今校园文学社会员不多,也是有原因的。”在刘清泉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于文学的狂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重要的关系。“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解放思想的禁锢、实现自我的价值。于是文学承担了这样的社会功能,校园文学社也随之涌入了这股时代的潮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多样化,因此校园文学相比以前显得沉寂。”刘清泉说。

  多种方式再现活力

  有文学社也在尝试“异军突围”。4月8日,西南大学“桃仪棣棣 共襄韶华”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学校北区图书馆举行。这一天,姚楠笑得很开心。

  作为活动的承办方,桃园文学社在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征文活动共收到1236份来稿。用姚楠的话说,“文学社好久没有组织这么大的活动了。”

  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姚楠认为,借助了网络平台是很重要的原因。从去年开始,桃园文学社就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宣传社团活动等,“感觉文学社的活力慢慢回来了。”

  西大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借鉴?蒋登科认为,校园文学社借助网络新平台发展,“这样更符合今天大学生的阅读、交流需求。”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我市不少高校都已经启动校园文学社网络平台的建设。

  刘清泉建议,学校、社团负责人应针对文学社的不同人群,进行精准的定位,推出不同的活动。“比如,对于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可以请有实力的作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推出‘驻校作家计划’,对其文学创作真正起到帮扶的作用。”

  对此,李海岚深有体会。她在大二时通过中国诗歌网结识了一位文学老师,这位老师给予李海岚很多写作上的帮助。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大四时她独立完成了10万字的小说《天上人间一样愁》,并出版成书。

  刘清泉还认为,文学社可以多开展诗朗诵、讲座等活动,让学子感受文学的魅力。重庆工商大学学生李苑然,日前就参加了在江北区举行的鲁迅文学奖得主娜夜“移居重庆”的诗歌朗诵会。“如果文学社组织这样的诗歌朗诵会,不少文学爱好者都会参加。”李苑然说。

  此外,刘清泉强调,喜好文学的大学生要多阅读,耐得住寂寞,慢慢积淀,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