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本帖最后由 五里店 于 2016-5-2 13:30 编辑
| 青滩岸边喝茶的船工 《川江记忆》插图 |
|
| 1898年3月9日,利川号首航川江,抵达重庆港。 《川江记忆》插图 本组图片由作者提供 |
|
| 止庵 视频截图 |
|
| 笛安 视频截图 |
|
| 陈年 视频截图 |
|
【开栏语】卷帙浩繁间,有多少书能让我们更了解脚下生活的土地?在重庆,有这么一群作者,他们的笔触皆因内心的巴渝情怀而起。他们书写巴渝大地上的历史地理、人文故事、生活感悟,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写下的某一行字或许牵动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 今天起,让我们走进这些有着“重庆基因”的书籍,在阅读中寻找书香中的巴渝情怀。在这里,我们的推荐或许只如蜻蜓点水,无法向你圆满呈现书中奥妙,但希望能够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认识一本好书,让你更加了解脚下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如果你阅读过类似的好书,也可以通过拨打商报热线966965向我们推荐。推荐书目题材不限,但内容要求文明、科学,积极向上。 商报记者 刘晓娜 从宜宾至宜昌全长约1044公里的长江,自古被称为川江。其中,从重庆至宜昌660公里,是川江的主要行船航道,著名的三峡天险位于其中。 从古代的险滩恶浪到今天的黄金水道,有多少故事沉淀江底?今年初,一本由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策划、川江文史研究者陶灵编著的《川江记忆》正式出版,这是第一部反映川江航道古今治理的纪实文学作品,很多鲜为人知的“征服”川江航道的故事在书中娓娓道来。今天,摘取其中一些零星的故事,带你走进这本书。 古代治滩靠善心和决心 僧人乡绅商人都留下治滩美名 李冰父子治水都江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或许不知道的是,李冰在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同时,用“堆木柴烧石”的方法对僰道(宜宾古称)大滩进行了整治:先用干柴堆在礁石上焚烧使其膨胀,再浇醋使其裂缝,最后泼冷水使高温礁石突然遇冷而爆裂。这种“堆木柴烧石”的凿岩办法,在川江航道治理中用了1800多年。 《川江记忆》第一章中,介绍了古代川江的4种治滩窍门:堆木柴烧石、挖石洞燃煤、吊铁锤砸石、灌水银裂石。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古代僧人、乡绅、商人、gy等治滩的义举。在江津朱沱镇一个名叫“黄石龙滩”的地方,一道3公里长的石梁常常将通行木船撞沉。明弘治年间,一个法名广惠的和尚云游至此,目睹几条木船被撞沉,顿生慈悲,决心治理黄石龙滩。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四处化缘筹集到三百余金,回到朱沱镇治滩。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一个寺庙奉祀,并把治理经过写出来记入《江津县志》。 英国冒险家立德探险川江 驶入了川江航行的第一艘轮船 上古时代居住在川江的先民,挖空树杆做成独木舟,这便是川江上最早的“船”。那现代化的轮船是何时驶进川江航道的? 《川江记忆》专门有一章《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轮船》,其中介绍了英国冒险家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租乘木船探寻川江之路,并在若干年后将第一艘轮船驶进川江的故事。 1883年3月18日,立德雇用木船进入三峡,在行至西陵峡著名的险滩泄滩时,木船被激流冲向江心,拖着岸上的纤夫撞向岩石,酿成一死一伤的灾难,这让立德第一次知晓了川江的凶险。沿途,遇到城镇和大的村落,他都会上岸和当地人交谈,了解风俗、民情和商情。一路上,他尽情领略高山峡谷的壮丽美景,白天拍照、晚上写日记。1883年4月7日,经过21天的川江航行,他终于抵达目的地重庆。他把这次探险的日记和照片结集,取名《扁舟过三峡》,于1888年在英国出版。 在那之后,立德一直有开辟从宜昌到重庆轮运航线的想法。但当时由于川江沿岸数十万民众靠木船运输业生存,民众聚集反对轮船航行川江,清zf便不同意给立德的轮船颁发航行执照。 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的愿望才有了实现的时机。立德在上海订造了一艘木壳平底小轮船,取名“利川”号,船长16米多,宽3米多,重10吨,时速约18公里,用煤炭作蒸汽机的动力燃料。在1898年2月15日,已60岁的立德和妻子一道,在宜昌登上利川号,驶向三峡及川江航道。沿途经历了撞船、触礁、失火等艰辛,历时22天,遍体鳞伤的“利川”号终于抵达重庆港朝天门码头,成为成功航行川江的第一艘轮船,开创了历史先河。 追忆隐退的川江绞滩站 第一个绞滩站在云阳兴隆滩 在长江沿岸长大的市民,或许对绞滩站还有印象。随着川江航道的不断治理,一个个险滩得到根治和缓解,绞滩站逐渐减少。三峡库区蓄水后,川江上剩下的最后7个绞滩站被拆除,川江绞滩站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川江记忆》中,也开辟章节追忆了悄然隐退的川江绞滩站。绞滩站究竟是干什么的?书中介绍,川江第一个绞滩站出现在云阳兴隆滩。这是一个急流险滩,过去上行船只行驶到兴隆滩时,乘客要下船上岸步行一公里左右走过滩后再上船,由人工拉纤让空船过滩。 1937年11月,国民zf决定移驻重庆,机关、学校、工厂的大批物资设备需要抢运入川。1938年秋,国民zf军事委员会指示“各急水滩均设绞滩机器,以利航行……”同年10月21日在宜昌成立了汉口航政局绞滩管理委员会,10天后,川江第一座人力绞滩站在兴隆滩设立。绞滩站在岸边设置大小型铁质绞盘各一部,建钢筋混凝土基盘3座、绞桩8根,配备递缆浮筒、钢缆绳、竹缆绳、棕绳等工具,用人力推动绞盘对上行船只施绞,可绞1000吨以下轮船和木船,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船只的过滩效率。 ■作者自述 川江是一辈子丢不开的情结 陶灵 我生在川江边,长在川江边,并在川江边成熟。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常坐在江边的岩石或沙滩上,看来来往往各种各样的船只,百看不厌;夏天时在江里洗澡,每每遇到有客轮驶过,一点儿不害羞,光着屁股向船上的旅客挥手,梦想有一天,也坐着轮船出门远行……我心里一直有一种川江情结,久久地在心中激荡,终于在2011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桡胡子与重庆火锅》。桡胡子就是川江船工的別称,我从小就在江边看他们弄吃喝,有一说,麻辣火锅最初是他们“吃出来”的。“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每个写作者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没有做到。这篇写我熟悉生活的文章发表后,我又在网络上贴出,点击率很高,喜欢的回复留言很多,我受到鼓舞,接着再写了几篇有关川江的稿子,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更激起了我写川江的兴趣。2014年5月,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以弘扬川江航道精神和航道文化建设的需要,决定编写一本川江航道整治人文故事集,邀请我编写,我爽快答应了。在本书的资料收集和编写中,我基本了解了川江航道的古今治理历程,由衷地对治滩人产生一种敬佩,以滩险众多而闻名于世的千里川江,千百年来,特别是近60年来,因治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换来航道的顺畅。 我现在已完成《川江往事》一书的初稿,修改后,力争在年内出版。另外还有一本写川江美食的《川江味道》和码头故事的《川江老码头的龙门阵》也写了一部分,打算作一次川江沿岸旅行采风后写完,在明后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