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之所以要建立天府学,是因为四川的情况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能够自成体系。”
近日,提出要建立“天府学”的四川省委省****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接受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廉政瞭望》杂志采访时,再次阐释了“天府学”的定义以及要建立“天府学”的原因。
3月29日,微信公众号“廉政瞭望”刊发了上述采访内容。李后强解释称,“我们把研究以cd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元素、组成、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学科叫天府学,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涵盖四川、重庆,辐射云贵甘陕青藏地区,涉及地质、地貌、水利、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民族等领域,是综合性地方学。”
在他看来,四川的特殊性表现在地质、地貌、水利、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比如,四川盆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单元,几乎包含了中国甚至世界所有地质地貌和气候生态特征。没有海洋但有‘海子’,没有沙漠但有‘荒漠’,没有珠峰但有‘雪峰’,可以称为‘世界缩影’。再比如,为什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为什么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在四川?”
李后强表示,“国际国内早有区域性、地方性学科,如埃及学、巴黎学、国内的中原学、上海学等。同时,与天府学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年,东晋时的《华阳国志》,就是研究从远古到东晋时期巴蜀史事的专著。前些年,一些学者也提出要建立蜀学、四川盆地学等。”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李后强在采访中引述了赵藩所作、悬挂于cd武侯祠对联中的下联。他认为,“当前,新天府发展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形势、特点和契机。天府学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不断思考治蜀方略。”
关于提出“天府学”经历的研究阶段,李后强称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心有自豪。作为四川人,每次乘机出差,我总觉得‘四塞为固’的四川盆地是‘太阳神鸟’的‘安乐窝’。其次是肩有责任。我曾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多年,真切地感受到每届省委领导对吃透省情的高度重视和真切急迫。现在我工作在省社科院,研究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应尽职责。第三是脑有思路。基于近40年的观察和思索,我于去年2月提出《深化省情认识建立“天府学”》对策建议,得到了省委省****主要领导和省委宣传部肯定,研究不断深入。”
李后强谈到,“当然,我们目前对天府学的研究还很粗陋,下一步将细分为天府经济学、天府****学、天府文化学、天府生态学等子系统继续研究,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天府学的研究中来。“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李后强2019年2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已明确提出了“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天府学’,来研究四川的特殊性”的建议。
201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刊发了李后强的《深化省情认识建立“天府学”》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到:“学界很早就察觉到四川的特殊性,曾经提出了建立‘蜀学’‘cd学’‘四川盆地学’等诉求和设想,特别是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撰写的《cd学概论》水平高、分量重,但由于认识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思想都没有形成气候和学派,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大。如今,由于科技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GPS系统、数字地球、空间技术等进步,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细致,因此建立‘天府学’的基本条件具备,只需要临门一脚!加之,近年cd市对‘天府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积累了大量认知和人才,对‘天府学’的孕育和成型发挥了催生和助产的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由李后强等编著的《天府学》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公开资料显示,《天府学》一书分概念界定、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天府特殊性、天府发展方略、新天府展望6章,共29万字,涉及地质学、地貌学、经济学、****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
据四川省社科院官网简历,李后强,男,汉族,1962年8月生,重庆云阳人。1992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历任四川仁寿县委****、副县长,眉山地区行署专员助理,眉山市副****,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职,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科学哲学、****学、政策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