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零星地记录了与姚桐斌有关的往事:
1944年冬,日军进攻湘桂黔,学校被迫转移到四川璧山丁家坳。同学们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各自奔往目的地。这里较之贵州,住宿环境更差,没有夜读的条件。同学们便自备一盏桐油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读书。人们注意到,几乎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
1945年8月,姚桐斌到了北碚矿冶研究所工作。曾在研究所工作过的杨纪珂回忆:“谁知这个研究所也刚搬迁到那里不久,除了几所破屋作为员工宿舍外,其他什么也没有,更不用说什么科研设备和实验室了。我第一天就看见有个人在宿舍前面扇着煤球炉生火烧饭。一看,原来是在唐山交大矿冶系比我低一级的姚桐斌同学。我见了他好高兴,他却告诉我去年唐山交大逃难的情况。”杨纪珂觉得研究所的条件非常艰苦,姚桐斌却说:“比起逃难的经历来,这里就是天堂了。”
在相关资料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在重庆国民****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该所原在重庆北碚,后迁至北平。在此期间,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出国留学考试,1946年l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6月启程赴英,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后期兼做实习指导员。
姚桐斌1945年到璧山,毕业后到北碚,至少在重庆生活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