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一、格局篇(东拉西扯) 1. 重要性。汽车产业作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33168产业发展战略第一产业,不容有失。一季度重庆规上工业增长9.1%,很大比例的贡献就是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贡献。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一超多强,多级混战。 3. 一超:比亚迪。 主要优势: (1)全产业链上下一体化。从机械零部件、塑料件到三电系统、部分芯片都自研自产,成本优势最优,最有打价格战的能力。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比亚迪整车项目一分钱不赚,零部件利润就可以让自己生存。比亚迪的电池产量占宁德时代的40-60%,利润率相当的话,利润就非常不错了。 (2)规模化的优势。世界第一的销量,可以摊薄研发成本,现有10万工程师,尽享中国工程师红利。几十个车型形成竞争矩阵,各个细分市场布局完善。盈利能力突出,年研发投入超过宁德时代和任何一家新势力,形成了盈利—投入的良性循环。 (3)内部博弈弱,轻装前行。没有什么燃油车产业链包袱,直接放弃后,沉没成本低。全力投入新能源产业,资源集中,目标明确。 (4)劣势:品牌定位偏低端,原有的产品质量印象深刻。中高端品牌突围困难,仰望、腾势、方程豹都有待观察。 4. 多强林立:鸿蒙智行、特斯拉、理想、蔚来。 (1)鸿蒙智行。优势是投入足够,技术先进。不足是不涉足整车,做方案商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企业协调困难,有时顾此失彼。比如,北汽、上汽合作进程反复不断。 (2)特斯拉。先发优势、品牌优势明显。但投入不足,车型更新缓慢,领先者的固有映像逐渐褪去,多年不换的老车型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但仍是新能源汽车盈利一哥。 (3)理想。特殊的市场定位(大空间、大冰箱、大彩电),让理想在中国市场第一个实现盈利。劣势是自己的定位束缚了拓展空间,向上空间有限,向下拓展则损害自己的品牌定位,同时研发投入裹足不前,发展潜力有限。 (4)蔚来。最大的劣势是资金链问题,负资金流有可能导致企业突然休克。优势是突入高端品牌初步成功,投入比较坚决。同样向下拓展品牌空间,存在自我博弈。 5. 其他新能源新势力,领跑、小鹏、哪吒等等。市场窗口期已过,品牌、技术、规模都不占有,基本沦为被外资收购的对象,领跑就是例子。cd收购了一家破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现在依然半死不活,因为该死的现在救不活了,时代不同了,市场趋势已改变。 6. 传统燃油车企业。 (1)吉利、奇瑞。获益于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容错机会较多,吉利的多品牌战略已有收获。相比之下,其他国产品牌可能经不起失败了,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2)其他国产燃油车企业。一汽、二汽、上汽、长安、广汽、北汽。陷入了内部自我博弈,一方面不能放弃燃油车,还要继续投入研发,因为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另一方面不能不投入新能源,但是转型成本巨大,研发投入、产业链改造、生产人员调配、新的品牌塑造培育,投入可能比新势力更高。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开始日渐落后,就连最喜欢搞自主品牌研发的长安汽车都有掉队的迹象。一些品牌已经在躺平摆烂了,名字大家猜。 (3)合资、外资品牌。处境更为尴尬。一是新能源汽车的评价体系已让他们褪去了品牌的光环,品牌溢价能力消退,以前一辆车赚几万,国产车赚几千,现场被拉回同一起跑线,甚至更低。二是内部自我博弈现象明显。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企业不敢、不愿去全身心投入新能源,不大量投入又导致技术落后。三是智能化的瓶颈。现在能够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国家,只有中美。欧、日、韩汽车企业如果不靠第三方智能化平台,就跟不上互联网企业式的更新速度。第三方平台,从目前来看,就只有特斯拉、华为。特斯拉暂时没有开放平台的计划。华为作为方案供应商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积极性很高,是潜在的扶持外资、合资实现智能化的合作方。华为已经与丰田进行初步合作了,但是华为与外资合作,对其品牌形象是受损的。成与败都受损。注:智能化不仅仅指车机系统。 7. 值得重视的潜在对手:五菱。 打败不可一世的阿里巴巴的不是优质优价的京东,而是靠低价策略的拼多多。五菱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企业,靠低价策略把微车老大长安汽车打得满地找牙,几乎退出微车领域。现在靠低成本策略(智能化靠低成本的纯视觉方案)也掀起了几次市场波澜,现在正在优化设计,提高品牌档次。五菱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雪佛兰!不得不重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