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楼
发表于 2010-8-17 19:09
|
|阅读模式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发展的新要求
李乾德
摘要:
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紧密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涪陵需要转变观念,明确角色,调整思路,重点推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重庆1小时经济圈;涪陵发展新要求;新对策
构建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直辖战略目标、舞动长江巨龙的必然要求。本文拟分析构建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区的新要求及涪陵区的应对之策。
一、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及层次
所谓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紧密连为一体的具有明显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圈层状城市群。
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中心性。区域内有一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2)群聚性。区域内有较高的城镇密集度,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3)联系性。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4)通勤性。区域内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中心城市与各卫星城镇之间的交通便捷、高效,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5)趋圆性。区域内各类城镇环绕中心城市呈圈层状结构布局。通勤率是界定大都市区范围最常用的标准之一,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条件,其大都市区的规模大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地区的大都市区的地域范围要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平原地区的大都市区。
综合分析重庆的情况,在重庆中西部地区(涪陵、长寿以西),以重庆特大城市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有条件形成1小时经济圈,范围涉及主城九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盛区、双桥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23个区县。重庆1小时经济圈目前有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420个小城镇;幅员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全市总面积的34.8%;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661.38万人,占重庆全市总人口的59.4%,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69.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4%;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6.95亿元,占全市的77.77%。
基于这样的条件,重庆市委市府已提出,利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以重庆特大城市为核心,4个大城市(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为主要卫星城市,10个中小卫星城市(1+4+10模式)和众多卫星镇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1小时经济圈,2010年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到2020年,重庆大都市区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500万,GDP总量占全市的82以上%;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长江上游通信枢纽,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整个重庆及川东北、川东南、黔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从这个设想可以看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将形成四个等级:(1)核心城市,即主城区特大城市;(2)大型卫星城市,即涪陵、江津、合川、永川4个大城市;(3)中小卫星城市,包括万盛区、双桥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10个中小城市;(4)卫星镇。以此构成级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二、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涪陵区的新要求
第一,“城市经济性质”对涪陵区的新要求。重庆1小时经济圈,属于大都市城市圈、群、区的范畴,即以一个大型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与众多卫星城市紧密连为一体的圈层状城市群。其经济实质就是城市经济,其经济内容就是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及都市农业。从城镇体系结构看,涪陵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从圈层结构看,涪陵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第二圈层,如果将第一圈层即主城称为核心区的话,那么,涪陵所在的第二圈层又可称为主城扩散层。这就要求涪陵必须摒弃涪陵区只是1小时经济圈的“边缘区”的偏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即从发展县域经济理念转变为发展城市经济理念,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在方式方法上,要承接主城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主城和其他卫星城市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做到扩大开放,兼收并蓄,发展自己,服务主城,带动两翼。
第二,“大马拉大车”对涪陵区的新要求。重庆虽然有6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城,但全市总面积却有8.2万平方公里,人口3100万,且三分之二是农村人口,在40多个区县中,有近一半是贫困县,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直辖后,重庆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主城与周边区县仍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经济链和一个较为科学的城市群,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对农村的拉动力犹如“小马拉大车”,对农村的资源整合能力太弱。建设1小时经济圈,就是要在以主城为核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范围内,打造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城市群。这一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达1600万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0%左右。预计通过10年至15年的建设,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市生产总值的80%,集聚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形成“大马拉大车”的格局,促进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目标的实现。涪陵是1小时经济圈中的大卫星城市,在把整个1小时经济圈培育成“大马”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而要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涪陵区就必须将自己过去的发展作为参照系转变为把1小时经济圈中的主城各区及其他大卫星城市作为参照系,将库区区县作为竞争对手转变为把1小时经济圈中的主城各区及其他大卫星城市作为竞争对手,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以更大的勇气、更快的步伐、更好的方法和更高的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把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