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酉阳举办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
[打印本页]
作者:
重铁
时间:
2015-8-24 22:07
标题:
酉阳举办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
8月15日,酉阳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青年诗人、重庆酉阳作协zx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来自贵州省、重庆市数十名评论家、作家、编辑、记者共聚酉阳桃花源,对冉仲景诗集《米》的创作主题、切入方式、表达情感、呈现风格及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在研讨会上的冉仲景。
酉阳新闻网讯(见习记者汪登平)8月15日,酉阳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青年诗人、重庆酉阳作协zx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来自贵州省、重庆市数十名评论家、作家、编辑、记者共聚酉阳桃花源,对冉仲景诗集《米》的创作主题、切入方式、表达情感、呈现风格及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冉仲景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川西高原。1987年—1997年,他专注于诗歌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全国知名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发表了大量诗作,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回到家乡酉阳后,先后在酉阳一中、酉阳文联工作,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并担任酉阳作协zx、编辑《酉水》杂志,并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参加过全国第15届青春诗会的冉仲景,近30年来共出版《从朗诵到吹奏》《献给毛妹99首—致命情诗》《众神的情妇》和《米》4部诗集,成为享誉全国的青年诗人。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县文联主办、酉阳桃花源实业集团承办。酉阳诗人袁宏,贵州省作协会员、贵阳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肖慧,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18届高级班学员末未也积极发言;酉阳文联zx田景全,酉阳报社副总编熊科林,陈小勇、郭大章、吴大全、何春花、冉银琼、高瑜、任明友等酉阳青年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相关链接
》》研讨会发言摘录
张劲:一粒米的乡愁
在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上,著名作家、评论家、贵州省社科研研究员、贵州省现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张劲以《一粒米的乡愁》率先对冉仲景的诗集《米》进行了精彩的评价。
张劲以一头摇着尾巴的牛的身份闯进了冉仲景的菜园,他在菜园中看到了绅士一般打着领结的紫色茄子、不断拨打电话号码“8888888”的葫芦、朝天伸出5个红色指头的辣椒……
他认为,冉仲景的诗独具一格、卓然出群,他将米做成了饭、将饭酿成了酒,而且带着浓浓的一股稻香。他将用生命酿造的烈酒尽泼洒发泄、独自斟酌、与人对饮,用感受和承了生活的苦难、艰辛。
他说,他被冉仲景诗歌切入的方式所打动,他不是以隔山打鸟的远程射击、一日游式的走马观花、隔靴搔痒式的轻轻触动观察和进入生活的,而是脱掉鞋袜、赤脚赤膊上阵,用伤楚的痛感切入对一粒米的深刻的记忆。他被冉仲景景高举人文主义的诗情所感动,他以人文为本、民心为本,描摹出多姿多彩的乡村画卷,用乡土和离思燃起了缕缕乡愁,作品中“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搔到了神的痛处直达了诗歌的内核。同时,他认为冉仲景的诗呈现出明快、活泼、沉静等不同风格,情感质朴、意向纯净、文字简洁、含血带泪,用米诉说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
他认为,信仰是粮食,宗教是米。他感谢冉仲景用自己献出的一缸米,让读者收获感动与崇敬。
向笔群:重拾“饥饿一代”儿时的记忆
现就职于铜仁大学文学院的酉阳籍诗人、作家、评论家向笔群(笔名路曲)认为,无论是川西高原,还是武陵山区,冉仲景时时不忘母亲生活中的米。
冉仲景以米为意向,抒发了面对艰难的生活环境,母亲为谋求一家生存,逐渐老去,在未享受一天福的情况下最后死去的深深自责和对母爱的深切怀恋,重拾了“饥饿的一代”儿时的记忆。
向笔群说,冉仲景家还有米,自己家境更为困难,不仅吃不上米,连吃饱玉米面、红薯、土豆都困难。然而冉仲景用一粒米,打动了自己,感动了一代人,成为这代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涂万作:冉仲景的《米》就是“伟大的娘”
贵州省作协副会长、贵州省记者协会秘书长、《贵阳日报》编辑部主任涂万作读了冉仲景的《米》后,他感同身受。他说,读了这本诗集,泪光中是父亲借粮客死他乡的惨痛记忆,满目是母亲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艰辛,他说,冉仲景的《米》就是“伟大的娘”。
刘红娅:《米》是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恋
轮到主持人《米》带给他的是“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恋发言,她已泣不成声。她说,冉仲景的诗集《米》带给他的是“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恋。”
她说,冉仲景的诗他全读过,诗中充满乡村风物的色彩,任务鲜明灵动、栩栩如生。她记得其中一首《温暖》“母亲搂着我∕我向着温暖的火炉∕寒风搂着母亲∕母亲说∕只要儿子能温暖∕管他神来不来”这样的诗句,读到这里心中满满的是疼痛,是怀恋,是对母亲人性美的讴歌。
“最经典的是其中的《米》,读后让人揪心的痛苦!”刘红娅说到此处,早已泪流满面。
袁宏:坚守农耕文明
破译人神共舞的密码
酉阳作协理事长袁宏认为,他和冉仲景神交已久,冉仲景从80年代在川西高原的康定等地,90年代末回到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创作了大量诗歌,他通过诗认识了冉仲景,知道了雪山、草原、格桑花、雪莲、牦牛、羊群、骏马,更深刻感受到他用澎湃的诗情将武陵山水、民俗和人物完美融合,留在心中的只有感动。
他说,读了冉仲景的《米》感受到诗人是对生活的点赞和礼赞,他作为以抒情见长的歌手、将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生活气息紧密结合,坚守农耕文明,不跟风、不喧闹、不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空灵、神奇、瑰丽的境界,抒写了母性生活的真情、真性和痛楚的体验,充满了花草的芳香,破译了人神共舞的密码,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能经受历史和时代的考验。
他希望冉仲景继续深入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
肖慧:冉仲景的“米”是东方母亲的缩影
贵州省作协会员、贵阳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肖慧认为,冉仲景的诗歌是悬崖上的一株野花,寂寞、痛苦、傲然,其中的《米》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歌,饱含怀恋、相思、愧疚和痛苦,意向中的“米”,就是母亲,她是东方母亲的缩影。
她说,她拿出诗集,读到第一节她就哭了,她想到了母亲和婆婆,母亲是高校教授,婆婆却是普通农妇,然而无论她们在知识方面有高下之分,但为自己所付出的爱同样能感天动地。
黄光辉:用历史的眼光把乡愁的片段留住
重庆市作协会员、秀山县****局副局长黄光辉认为,冉仲景是平民、歌唱的是生活,他的诗歌将藏区的淳朴、纯洁、高尚一览无余展示出来;其中的《米》展现了对母亲爱恋的情怀和父亲对儿子的放飞的感动。诗中没有对体制、****的抱怨,而是以土家元素歌咏生活,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立足理想和现实的基础上勇敢而无畏、传统而稳沉、客观而真实地再现出来,用历史的眼光把乡愁的片段留住,提升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
周雁翔:冉仲景是“一条蜷曲在诗歌里的一条蛇”
贵州省作协会员、石阡县作协zx、《石阡日报》编辑、记者周雁翔认为,冉仲景是“一条蜷曲在诗歌里的一条蛇”他蜷缩在黑暗的夜里,每日复苏总要咬痛诗人们的心灵。
他说,与冉仲景结识后觉得,冉仲景不是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人体,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他总是用激情歌咏生活,竭尽力量做一个跳跃的灵魂。
他说,冉仲景是诗人,更是一个土家摇滚的歌手,他用嘶哑、豪迈、不可逆袭的歌喉吼出了情感的狂野。其中有首“花姑娘,你莫哭,转个弯弯就进屋……”的儿歌经他演绎从下里巴人变成了时代摇滚,让人横生的是野性,沸腾的是热血。
他说,《献给毛妹99首—致命情诗》无论献给的是谁,他在康定收获了爱情;无论哪位女子谁读到了这99首情诗,但冉仲景心中有唯一;即使诗人心中爱着那个“毛妹”,也不过是诗人灵魂出窍的精神寄托。
他说,读了冉仲景的《米》,就像似乎觉得他就像蜷缩在米缸边的黑暗角落,猛然抬头,吐出信子,撕咬着我的灵魂。
作者:
重铁
时间:
2015-8-24 22:09
酉阳举办冉仲景诗集《米》作品研讨会
作者:
ZGCQEXB
时间:
2015-8-24 23:20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