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阴阳师》手游大火,将那个阴阳交错的日本平安时代重现在人们眼前。阴阳师、式神、雪女、座敷童子、百鬼夜行……画风充满了日本古典情致,有的玩家专门被故事线剧情吸引而来。在手游之前,与阴阳师相关的电影和动画《少年阴阳师》也在中国掀起了一阵“法术热”。这些看起来日本土生土长的元素,实际上多多少少都脱胎于中国,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阴阳师》中的“中国籍”元素,以及分析一下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占卜、法术这种神秘学的事物。
电影中的安倍晴明与源博雅
《阴阳师》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从古时起,就好占卜、对于妖怪神灵形象的创造有着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只不过,那些“奇技淫巧”与瑰丽奇幻的想象,没有公之于庙堂,而是在宗教交流中,在民间传说中,在《山海经》里……流向了日本和东亚地区各国。 游戏《阴阳师》的IP购自日本,可仔细一看,里面多得是中国文化的影子。阴阳道,就是在公元六世纪,中国的阴阳五行说混和了道教咒术与密教占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最开始只是测算天文、编制历法一类的技术工作,而渐渐地宗教色彩越发明显,十世纪末与日本文化完全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阴阳道”。在发展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中国道教法术,最明显的就是符咒。游戏中玩家看到的“五芒星”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晴明桔梗印,五角星的直线代表着五行的相克,而其中的圆弧代表着五行的相生。这“五行”学说,晴明运用得很好嘛。 还有的就是游戏中的那些式神。 传说中晴明最著名的式神就是十二神将:螣蛇、朱雀、六合……式神居住在晴明宅第附近的一条回桥之下.,只要有人经过桥前往晴明宅第,式神便会马上报告给他。 而这十二神将,对应的正是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也是十二个时辰。 游戏中的妖怪们也有“中国籍”,比如,姑获鸟就是起源于中国《玄中记》和《本草纲目》中能吸人魂魄的传说之物。流传到了日本,就变成了死于难产的“产女”,因为尚未见到孩子就死去,母亲的执念使其变成了妖怪,到处抢夺别人家孩子,颇有“叶二娘”的感觉。还有广受玩家欢迎的妖狐,也是从中国的“九尾狐”传说中流传过去的;输出类式神常用的“阴摩罗”等御魂套,也有讲究,阴摩罗鬼是藏经中的妖怪,浑身黑色羽毛,长着副老人脸,比游戏中可怕多了。 《少年阴阳师》中,有晴明孙子——安倍昌浩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恶兽穷奇”搏斗的故事。穷奇,与饕餮、梼杌、浑沌并称中国四大神兽之一。《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动画中的穷奇,虎身牛头,两腋生翅,十分可怖。 中国人为啥这么关注阴阳道? 阴阳师的故事广为流传,作家和导演们功不可没。日本奇幻小说作家梦枕貘这样描写晴明:“肤色白皙,眼角细长。处子一般的朱唇边,时时浮现出一抹仿佛含着蜜汁般的微笑”他的好友源博雅,出身高贵,擅长音律,一曲龙笛,可以让鬼神驻足聆听。梦枕貘笔下的晴明喜欢捉弄博雅,两人的互动也难免被一些“基情”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有一次,源博雅去找晴明喝酒,发现侍酒的女子与刚刚引路的不是一人,两人就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是人吗?”博雅直统统地问道。 他问的是,这女人是否晴明所驱使的式神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要试一下?”晴明说道。 “试?” “今天晚上你就金屋藏娇吧……” “别取笑我啦,无聊!”博雅回道。 “那就喝酒吧。”“喝!”两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小说中的阴阳师们各有趣闻,阅读起来颇有乐趣,这和如今的人们喜爱在网站上看各种明星们的星座分析的心理如出一辙。人们都有着窥私的欲望和娱乐的追求,有的时候谈论一下星座,命运,只不过是增进彼此人际关系的话题而已。 除了娱乐与窥私之外,人们到底为什么这也么容易被这些“神秘学”的东西所吸引?殷商时期的人们用烤龟甲,看裂痕的走向来卜定吉凶,如今人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出生年月,计算机自动就会生成一套结果。不过无论是哪一国的人,对于占卜测卦的热情从来没有消退过。中国有《周易》、紫微斗数;日本有阴阳术;西方有占星术、塔罗牌……而且花样频出,以前要去亲自登门拜访“大师”,如今的算命网站、微信公号、星座频道……都在持续不断地给人们提供信息。 西方古时将占星与医术混为一谈 要知道,真正的占卜并不是骗术,它有着一套严谨清晰地逻辑,对于占卜者的要求也很高。如同安倍晴明一样的阴阳师想要行走宫廷,把握人心,审时度势是必不可缺的。如今的一些相面大师屡次能够说准来相面者心中的烦恼,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可以说,凡是想要去占卜、算命的人除了好奇,心中都充满着焦虑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天皇老儿还是黎民百姓,总是会有觉得无法控制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的时候,因此相信占星术这类的命理事物。塔罗也好,周易也罢,算之后总会给人一个“结果”无论准不准,它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可能性。占卜,是一个能够产生信任的来源而已。所以,占卜算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命运,从而调节好一些不积极、不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态度,让自己更加理性而平和地面对生活和接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