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德国,PEGID被称为“爱欧洲,西方反伊斯兰化运动”。
发起之初,参与者不过数百人,在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后,参与游行的人数迅速膨胀到几万人。的确,对于德国人来说,难民的涌入已经切实威胁到了当地文化的存续,但PEGIDA运动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众对精英政客、****体制和难民政策的不满。
长久以来,德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巨大,而zf为了稳住就业率一味追求低收入岗位的增加,使得东部生活水平迟迟不见起色。 PEGIDA支持者不仅是为“反欧洲穆斯林化”奔走疾呼,也是在表达自己对长期“低****参与感”的失落与不满。
而欧洲频发的恐袭事件激起的反伊斯兰化浪潮,又给了极右翼****党派可趁之机,从奥地利大选到今年法国大选,打着“反伊斯兰化”、“反移民”口号的极右翼政党候选人支持率一路攀升,民粹主义情绪漫布整个欧洲。
本期《与世界对话》栏目,生活在德累斯顿多年的凤凰国际德国观察员聚焦“欧洲反伊斯兰化”运动,亲临PEGIDA游行队伍现场,解读其背后的根源及运动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的影响。
走进德国游行队伍,停止伊斯兰化呼声不绝
今年三月,智库观察员在好友的陪伴下来到PEGIDA游行队伍中间。德国柏林时间晚上18:30左右,德累斯顿的夜幕渐渐降临,参加游行的市民从德累斯顿及周边小镇赶来,现场一片嘈杂。广场zy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演讲台,手持各种旗帜或标语条幅的德国人上前将演讲台团团围住,他们大多有些岁数了,灯光打在他们脸上,显现出细密的皱纹。
城市灯火通明,但此刻的夜色并不温柔,每一条标语都带着呐喊的味道——
“Stoppt die Islamisierung Europa!(欧洲停止伊斯兰化!)”
“Lügenpresse(媒体谎言!)”
“MERKELmach endlich die Clinton(默克尔终将成为下一个希拉里!)”
“欧洲停止伊斯兰化”的标语与简易演讲台
PEGIDA游行活动都是在jc局申请报备过的,为了维护游行正常有序地进行,游行队伍周围配备了大量的警力。十几辆警车布置在广场四周靠近路边的位置,更有几十名jc荷枪实弹地站岗,高度警觉地留意周遭情况,以防游行队伍中出现骚乱或恶性袭击事件。
沿街游行真正开始之前,PEGIDA的******走上演讲台,发表颇具煽动性的讲话以激起参与者的情绪。卢茨·巴赫曼是PEGIDA的发起人,在主持人介绍后他率先上台,言辞犀利地抨击了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期间,台下的民众不时高呼予以回应——“Wiederstand!(抗争!)”。
第二位演讲者把炮火对准了默克尔,指责她将难民引入德国。但他似乎也不喜欢社民党(SPD) 的代表马丁·舒茨,颇有些激动地抨击他作为“前欧洲议会长”的身份,指责欧盟只注重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不体恤百姓。唯有另类选择党(AfD)得其垂青,在他看来,只有另类选择党心系民众,能充分保障当地人的权益。
这些演讲未必逻辑严谨,措辞也算不得优美,但偏偏说到了台下人的心坎里去,直说得本该耳顺而知天命的老头老太们群情激奋,虽然口口声声“非暴力”,但观其神色,十之八九已是心绪难平。
目前为止,PEGIDA游行还在继续,但规模和影响力都稍有削减。而反对PEGIDA的声音也从未中断,仍有许多德国人认为德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战争避难者,这才称得上大国风范。在反PEGIDA者的眼里,支持该运动的人们不过是在表达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一味地仇视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
难民潮的确是“反伊斯兰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导火索,屡次发生的恐袭事件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农夫与蛇的故事,支持者认为恐怖分子很可能伪装成难民。自难民纷纷进入德国以来,恐袭事件发生次数被不断刷新。然而,难民之于德累斯顿,就像是氧气之于火种,不满和焦虑是早已埋下的可燃物,就等着在某个契机爆发。
游行队伍井然有序,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位残疾人士,目的在于贴近“非暴力”的口号
为何“反伊斯兰化”浪潮偏偏起于东德?
德国东部自1990年统一以来,心理落差久久不能消除。东西德统一后,西德的产品大量涌入东德,东德的商品几乎一夜之间都从商店里下了架,东部失业率更是一度居高不下,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统一前的美好期望变成失望,部分东部人口始终不能融入统一后的德国,他们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心存不满,沦为“统一的失败者”。
柏林墙倒了近三十年,东西部之间却依然矗立着不可逾越的透明高墙。2009年,德国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福萨”曾公布一组叫人大跌眼镜的数据:46%的东部人认为他们的经济状况比统一前更差,甚至72%的东部人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意。转眼八年过去,这一情形并未好转,反而在几次经济危机中愈演愈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