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毛****谈诗的故事<br/><br/>1956年至1962年,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同志因工作关系,多次与毛****接触。<br/><br/>1958年,他随毛****视察三峡,毛****看梅白写的《夜登重庆枇杷山》一诗,颇有兴致。梅诗的原作是:<br/><br/>“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辉煌一亡中。几万银灯流倒影,嘉陵江必水晶宫。”<br/><br/>毛****笑着对梅白说:“如果把‘辉煌’二字改为‘苍茫’,则能显出夜色之动态,为水晶宫作伏笔,写得‘辉煌’而不那么露。诗贵有含蓄和留有余地。‘几万’应改为‘百万’,以显示山城新貌,这里应鲜明,而不应含糊。‘流倒影’不如‘摇倒影’,也是为了显示夜影之动态,也采取对比手法,写出嘉陵江并不是那么平铺直叙,而是风翻浪卷,以显示嘉陵江之性格,因此,应改‘比’为‘似’,这又是用虚笔写实。总之,诗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之动态,即变化,才能见诗之波澜、辐凑。这正是唐以来格律诗之优越性。这样,你这首诗就这样组合:<br/><br/>‘<strong>我来高处欲乘风,暮色苍茫一望中。百万银灯摇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宫</strong>。’<br/><br/>如何?你比较一下,有比较才能鉴别。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候,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之好处。当然,也有经过修改不及原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