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重庆:开放重点逐步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打印本页]
作者:
實事求是
时间:
2015-8-23 10:31
标题:
重庆:开放重点逐步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重庆:开放重点逐步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2015-08-20
2010年~2014年,重庆服务贸易总额从35.09亿美元增长到131亿美元,年均增长近40%。随着《重庆市人民zf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实施意见》的逐步推进,伴随其在中西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重庆将加速步入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发展快车道。
“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已成为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焦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对重庆市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8月11日,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谦对外发布,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连续出台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两个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人民zf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实施意见》,以强化服务意识,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大发展。发布会上,李谦对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阶段性发展目标明确
近期目标:到2017年,重庆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年均增长3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保税贸易和保税展示交易“五大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内陆服务贸易高地。
中期目标:到2020年,重庆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年均增长25%。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60亿美元,年均增长25%。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建成全国重要服务贸易基地。
依托五大功能区展开空间布局
重庆将结合该市正全面推进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功能定位,打造一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集聚区,推动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支撑、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都市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总部贸易、国际金融、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贸易。
都市功能拓展区:着重探索云计算、大数据、保税贸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做大软件、动漫、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规模,加快形成以服务贸易“五大专项”工作为核心的服务贸易集聚区。
城市发展新区:以服务外包示范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园区建设,着重推动软件及信息技术、呼叫中心、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持续增长。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结合自身优势,着重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对外劳务等服务出口。
锁定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七大领域
一是跨境电子商务。深化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推进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等服务便利化。引进电商平台、快递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企业,支持虚拟产品交易等新型业态发展,形成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集聚。
二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加快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大数据技术研究及应用服务开发;引进一批国际服务器租赁商和从事数据存储、处理、开发、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企业,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
三是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以加工贸易离岸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为重点,鼓励跨国公司在渝开立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和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推动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发展进出口保险、国际保理、金融租赁、融资租赁、金融外包服务等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进出口规模。建设内陆离岸金融结算中心。
四是国际物流。充分发挥航空、航运和铁路口岸优势,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保税物流和国际中转、分拨、配送等现代物流。打造以第三、四方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加快推进以整车进口为重点的渝新欧指定口岸建设,建成内陆铁路国际邮件交换枢纽和中欧货物进出口大通道。
五是保税贸易。依托两个保税(港)区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完善铁路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大力引进欧洲知名品牌入驻,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积极拓展保税展销、集散分拨、进境维修、委内加工、检测等业务,打造辐射内陆的保税贸易中心。
六是对外文化贸易。支持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扶持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文化产品和服务集聚区。创建文化保税区,开展面向全球的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拍卖业务。
七是离岸服务外包。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促进企业、人才、政策、服务加速集聚,培育重庆服务外包品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不断提高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研发、技术研发与测试等知识流程外包比重。
五类政策措施惠及各个环节
加强规划引导。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定期编制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指导区县做好规划工作,确立主导行业和发展重点,扶持特色优势行业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引导,建立不同层级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完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结构,突出政策支持重点,制定符合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特点的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重大项目引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国际认证等。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重庆市外经贸委牵头适时汇编服务贸易服务外包政策。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鼓励扩大服务出口。实行国际服务外包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
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保险业务。鼓励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并购重组活动。
完善土地优惠政策。支持区县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都市区现有闲置工业用地、低效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退二进三。“重庆的开放首先带动的是制造业的开放。今后,在继续推进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重庆将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开放的重点将逐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服务贸易。”这是重庆市****黄奇帆此前的构思。
近年来,重庆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2014年,重庆服务贸易总额从35.09亿美元增长到131亿美元,年均增长近40%。随着该实施意见的逐步推进,伴随其在中西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重庆将加速步入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快车道。
作者:
woda023
时间:
2015-8-23 11:05
工业经济已过时的看法很危险
2015年08月20日 09:23 作者:刘世锦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刘世锦
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超越了工业经济时代,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往往包含有或明或暗的一种情绪——工业经济已经“过时”或“不行”了。这种看法不但不对,而且相当危险。
(话外:经济上一国一城道理差不远哈)
工业经济已过时的看法很危险工业经济已过时的看法很危险
近日,刘世锦在“品质中国,制造未来——首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发现中国制造最佳品质评选”活动上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整理:
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
一国竞争力的基础是制造业。过去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逐步放缓,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从2013年开始,服务业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现在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GDP的将近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超越了工业经济时代,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往往包含有或明或暗的一种情绪——工业经济已经“过时”或“不行”了。这种看法不但不对,而且相当危险。
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还是在于制造业,尽管现在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从整体上来讲,一个国家的服务业生产率要低于制造业,而中国的服务业里,发达服务业和不发达服务业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其中比较发达的可能是饭店和酒店行业,欠发达的则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如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会计统计、律师服务等。生产性的服务业大部分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于制造企业内部,后来得到了发展,就作为外包或第三方服务。这一类产业在中国比较落后,同时缺口也最大,在发达国家,这类服务业一般占整个服务业的30%左右,但我国目前只有15%左右。所以,我国下一步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就在于此。
生产性的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它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成不成功。两者之间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必须明确确定“制造立国”的观念,因为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国家已经有了太多教训。
美国和日本过去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后来把走向成熟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遇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最近也提出了“制造业的回归”。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中国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千万不要走到制造业衰落或空心化的路上去,否则将导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升级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升不行
在过去很多年中,我国的制造业还处在一个数量扩张的阶段,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只要搞了生产,产品就能够卖得出去,哪怕品质差一点,因为当时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企业只要有了产品就能赚钱,就能够活下去。
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这几年以来,我们的各个行业起伏很大,下降最快的是重工业,比如煤炭、钢铁、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等;有一部分产业比较稳定,比如日用品产业;还有一些产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和潜力,比如制药和IT业。但总的来说,所有行业增长的高峰期都已经过去了,经过大洗牌,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举个例子,比如汽车行业,之前中国汽车产量领先的地方是吉林、上海和广东等,但今年1~5月份,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的是重庆,第二是广汽,而原本几个著名的地区已经排在第四、第五甚至更往后的位置。汽车行业正在发生重要分化,最后一定有一些企业会出局。
对于所谓的“减速效应”,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原本允许的时速在160、180甚至200迈,现在减到了80、60甚至40迈,如果过去的单位时间里能通过100辆车,现在也许就只能通过60辆甚至更少。当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过去以后,中国一定会进入行业调整重组的“大洗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就会出局。
大家都喜欢高速增长时期,因为那时候日子都很好过,很多企业都可以马马虎虎地被称为好企业;而现在到了调整期,一些行业实际上处于衰落和收缩阶段,甚至在进行剧烈的兼并和重组,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看出好企业——能够在这时候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讲了很多年却进展较慢,现在到了不讲不行的时候,因为形势所迫。现在再不兼并重组,再不转型升级,最后是活不下去的。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好的产品品质,这不是花几天功夫就能在短期之内崭露头角,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升级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升不行的问题,想活下来就必须要升级,而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品的品质。
制造业需要“精耕细作”
制造业升级有两条路,一是创新,二是精耕,也就是精耕细作。以前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从无到有,这叫创新。最近经常听到“创新规划”的说法,我是心存疑问的:规划的东西叫创新吗?创新可以规划吗?比如规划三年之内要搞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许今天晚上就想出来了,也许三年、六年甚至九年以后还没有想出来,那怎么办?
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它是不可规划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可能推动创新的环境,比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股权激励和较好的技术来源等。我们知道的只是可能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但最后创新成果到底什么时候能出来,谁也不知道。
制造业需要“精耕细作”制造业需要“精耕细作”
多年前我曾经问过一个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我们的制造业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当时的装备都是从美国、德国、瑞士包括日本等地引进的,为什么咱们自己不能整出一个东西呢?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他说我们这么多年进步很大,也努力了,但是就差一点点总是赶不上去。
我再追问怎么才能有所赶超,他说这就费劲了,很多事情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积累经验,还需要收集数据,咱们一些汽车厂都有研发中心,设备装备水平也相当高,之所以和跨国公司比起来差距还很大,就是差在试验数据上。
这些需要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才能把活做细,精耕细作。过去我们总是广种薄收、遍地开花,现在需要把精耕细作的功夫练一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特别需要倡导的制造业的文化应该有这些关键词——专注、认真、精制、持续等。这些东西听起来很平淡,但又都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
过去几十年来机会很多,外面的诱惑也很多,大家心都很浮躁,静不下来。一个企业原本是做制造业的,看到搞房地产那么赚钱,一个项目就比造十几年的产品收入都多,于是就忍耐不住去搞房地产;再过一阵子看股市很赚钱,又去炒股票。现在房地产的高峰期已经过去,炒股的心应该也静下来了,希望各企业由喧嚣回归平静,干一点自己的本业。
从制造业的角度讲,我们还能干一些具体的事情。一些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原本有不错的制造业工厂,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和老师傅,他们很想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工资很低,没有地位,也没有人重视,能不能从这里下点功夫?比如在某个企业里表彰技能标兵、模范,为这十个或二十个人增加一定的收入,给予光荣的称号来鼓励一下。此外,还要注意技术工人的培养和技工的培训等,如果哪个地方确实搞得比较好,也可以重点宣传一下。
精耕细作就是把原来的活做细,以前是从无到有,现在是从粗到精,好好表扬在这方面下了功夫的地方、企业和个人,尽量地创造一种氛围,这就是制造业文化。
“互联网+”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吗?
制造业升级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互联网+制造业。有人问,到底是互联网+制造业,还是制造业+互联网?在我看来这没有区别,无非就是两者合在一起。
互联网解决的主要是信息的问题,以前是信息不对称,做生意时一方知道的另一方不知道,这样的不公平交易就可能会造成信息弱势的那一方吃亏。而网购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北京的商场人最多的是五层和地下一层,都是吃饭的楼层,中间的几层往往顾客没有营业员多,这些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过去顾客去商场,主要是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但现在在网上也可以看,如果满意就直接下单了。当然,商场也有自己的作用,比如实地体验,这是网上很难有的,但原本很多属于信息的功能现在已经从商场里分离出来了。
制造业企业中相当多的功能是信息的积累,将来也可以分离出来,比如在北京就能遥控在新疆、内蒙的某一个作业的流程。总的来说,我认为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潜力极大,会成为整个“互联网+”的重头戏。
中国在这方面很有优势,第一是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上;第二是正处于产业洗牌的时期;第三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各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是最容易成功的。拥有将近14亿的人口,这是全世界互联网业都梦寐以求的环境,我们完全有条件和可能做到最好,一定会出现一些领先的互联网行业和企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一定是有问题,而且不是别人的问题,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升级的制造业需要升级的融资模式
我们要加快改革,形成与制造业升级相适应的融资模式。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化工业、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与原本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还能互相适应,但现在要有所创新。创新是试错的过程,可能会有90%以上的人是失败者,让银行去提供资金可能吗?总是讲融资难、融资贵,但确实也不完全是银行的觉悟问题,而需要转换整个融资方式,能够与创新搭配的应该是风险投资。
在这一轮经济放缓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中国目前的企业负债率在全球来讲都是相当高的,中国现代企业下一步的金融风险压力会很大,一定要有所准备。中国的企业融资结构,过去大量的是外部融资(债权融资)的方式,当企业处在调整期和下降期,这种方式就会让企业受到更大的压力,这种融资结构必须要改变。
制造业要转型升级,要增加股权投资的比重,这就要求整个融资结构有一个相当大幅度的调整,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股市,能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可靠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首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发现中国制造最佳品质评选上的演讲,原载于新华网)
(本文作者介绍:教授、研究员、博导、******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
實事求是
时间:
2015-8-23 19:25
制造业服务业都要
作者:
渝速
时间:
2015-8-23 22:27
作者:
淚水刺痛了眼眸
时间:
2015-8-23 22:36
工业和服务员
作者:
重庆未来
时间:
2015-8-23 22:46
研发属于服务业???
服务业是根植于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的。要不然服务业为谁服务???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服务业就是一个空中楼阁。
作者:
长江村
时间:
2015-8-24 08:53
制造业服务业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他们是人类前进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协调动作才会展现持续前行的速度。
作者:
阿肯纳德
时间:
2015-8-25 11:48
路过,回帖拿分来了
作者:
CQDEPY
时间:
2015-8-25 21:47
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重要,都需要提档升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