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3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百年古寨焕新颜 打工青年渐回乡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2-1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近日,傍晚的犀牛寨在红灯笼的映衬下显得热闹非凡。 记者 向婧 摄

  开栏的话

  新春走基层,我们再出发。2月1日起至2月底,重庆日报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开设专栏,连续推出记者来自基层的报道。

  我们深知,走进基层,才能更好地把党和zf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走进基层,才能在火热生活中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进基层,才能挖掘鲜活生动的报道素材,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我们会以饱满的热情走基层、进社区、访农家,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基层变化,用笔、用心记录城乡的崭新风貌,展现基层群众的节日生活,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

  红彤彤的灯笼红火火地亮,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一串串挂在梁壁上。

  前不久,记者走进武隆县土地乡犀牛寨。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着,村民们忙着杀年猪、贴春联,寨子里一片欢乐喜庆的气氛。

  记者随意走到一家房前拍照,男主人连忙招呼进屋烤火、吃烤红薯。堂屋里,木棒架起的火堆燃得正旺,三把熏黑的铁水壶吊在绳钩上,壶水“嘶嘶”有声。在热烘烘的火堆旁,记者和这家人拉起了家常。

  凋敝

  这位男主人名叫陈永正,今年46岁,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三。

  “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陈永正说,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冉家沟,整个村民小组有44户200多人,大多数都是土家族,70%的人都姓陈。

  大山深处的人们生活不易,除了从土里刨食,生活别无他法。前些年,不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很少想过再回来。留在村中的100多人,不是老人,就是女人和小孩,这个地方成了当地有名的“空巢村”。

  陈永正也在外出的行列中,他在浙江温州一带打工20多年,只是偶尔过年才回老家。“因为穷,以前的老婆跑了。”陈永正说,“回来能干什么呢?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4年前,大哥去世,陈永正和嫂子窦仕兰以及2个侄儿组成了新家,他回家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复苏

  记者问陈永正:“你这是回家探亲?”

  “去年春节回来后,我就没出去了!”陈永正说。

    原来,前两年,武隆县一位规划专家无意中发现了冉家沟这个村落。四面环山,谷底临河,穿斗挑檐、雕花木梁门窗,传统土家特色民居依坡而建,与周围地形地貌、山形河流等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景独特的高山峡寨景观。

    “这个传统古村落要好好保护!”在专家的建议下,土地乡决定充分利用这里的资源打造乡村民俗游。村落下方有一溶洞,名叫犀牛洞,相传为犀牛精的洞府。当地zf就将冉家沟这个溶洞上的村落,改名为“犀牛寨”。

    “乡干部、村干部到每家每户动员,讲旅游规划,讲有利政策。开会的时候,干部们都说,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在本生产队就能找钱。到时候不管开农家乐,还是烙粑卖、种嫩玉米、推豆花,都有人要。”就在去年春节前夕,陈永正回家听到动员,决心留在家里发展。

    “2015年3月2日,施工队进场,搞风貌改造。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陈永正别过脸去,问窦仕兰,“嫂子,我没说错撒!”

    窦仕兰点头:“这些木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上一次大规模翻修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

    一开始,施工队平整的是广场,100多个工人,本地人占了多数,陈永正也去帮忙。后来,挨家挨户免费翻修木房,一天同时有10多个人做工。静寂了很久的犀牛寨,天天像过节一样热闹。

    陈永正告诉记者,他原本想将木房子窗户开得更大更亮堂,可是专家说,要保持原有风貌,于是保留了原来老一辈留下来的小推窗,房间里的装饰也都没有改动。除了zf统一组织的免费风貌改造,他自己还拿出几万元,打地坪、整厕所。

    红火

    犀牛寨海拔在800—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0%。发展乡村旅游的消息一经传出,就陆陆续续有一些游客上门。

    “去年夏天,20多个大学生来这里搞夏令营,看到地里的嫩玉米,非要掏钱买。这又管不了几个钱,我就直接送给他们。”陈永正说,这件事倒真是触动了他,“还真被村干部们说中了,这些山里货真有人愿意要!”

    前几天,有游客上山来寨子里赏雪,围着高脚桌,坐着长条凳,用着粗制瓷碗,喝着刨猪汤。一个游客看中了陈永正家的土鸡,花了170元买下。“我就喂了这一只鸡,长到7斤8两,原本是喂来准备春节吃的。20元/斤,游客自己喊的价!”陈永正说。

    不断有贵客上门——去年,CCTV2前来采风,勤劳朴实的窦仕兰在灶前烧火做饭,还在央视上露了脸。说起上电视的经历,窦仕兰略带羞涩地笑了。

    陈永正说,如今,寨子里陆陆续续有年轻人回来了——开旅游大巴的陈永川,辞掉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在寨子里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国庆期间收入就上万元;在浙江温州开厂的陈锋也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准备开个乡村小酒店。

    “以前走的走,在外面买房的买房,现在走出去的在观望,有的也想回来了。”陈永正说,以前年轻人回来,杀年猪时能坐上三四桌就算人气不错了。现在,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寨子里又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杀年猪,互相都要招呼一声,大家一坐就是十多桌,村民之间走动多了,熟络多了。“今年已经有十多家杀了年猪。过两天,陈清明家杀年猪,又喊我们去吃!”陈永正说着,呵呵一笑。

    窦仕兰说,新的一年,她准备整两间房出来做农家乐,办点豆子推豆花,还种些嫩玉米和土豆,再喂上五六只土鸡,整点儿腊猪蹄,“只要勤劳肯干,我们这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