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按照市委部署,黔江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联系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对与群众利益攸关的民生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最终将25件重点民生实事,分解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黔江区委****余长明说,要用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群众的获得感,源于民生细节的点滴积累。25件民生实事,于细微处着眼,群众能真切地感受和获益。
兜底搬迁 让安居不是梦
腿脚有些不便的田茂华,认真整理自家“2元店”里的商品,遇到有顾客进来,总是热情地迎上去。
自从搬进金溪镇望岭村桂花园高山移民安置点后,附近的村民都说,田茂华一天比一天“阳光”了。
过去,他与妹妹相依为命,靠打零工为生,由于半身肌肉萎缩,影响了大脑反应,只有靠不高的收入,加上zf提供的孤儿补助,勉强维生。“我很高兴,房子很好。”不太会表达的田茂华手舞足蹈展示自己内心的喜悦。现在,搬到新家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用老家宅基地的复垦费开了一家“2元店”,一年有近万元收入,妹妹也在小餐馆打工,自食其力逐步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
纵深>>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是黔江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今年计划实施6000建卡贫困人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目前,已完成2000建卡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立足精准、定点清除深度贫困户这一目标,创新实施“兜底搬迁”举措,破解了“搬富不搬穷”这一难题,真正夯实了脱贫致富根基。
该区把精准摸排出的深度贫困户落实到具体的扶贫人和部门,每户在给予3万元补贴的基础上,由对口帮扶部门再补贴5万元,帮助其代建或自建一栋占地60-9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水电安装到位,配置厨房卧室用具,让深度贫困户可直接拿钥匙入住。2013年至今,已有434户深度贫困户受益。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该区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的7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扶贫资金的70%支持壮大1到2个特色产业,互助资金100%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兜底搬迁的深度贫困户提供发展资金,引导其逐步致富。
防护工程 让出行更放心
连续暴雨,石会镇中元村村民的出行却没有受到影响。“足足6公里的护栏,我们骑摩托或者坐客车,都放心多了。”
此前,由于没有安装防撞护栏,中元村迟迟未通农村客运,到县城需要从石会老公路、武陵大桥、石会镇再转中巴车。今年初,防护栏按上后,客车开通后,直接从武陵隧道进城,路程缩短20公里。当地村民更是可以直接将车到家门口,方便又安全。
纵深>>
农村公路危险路段安保设施建设,被形象地称为“生命防护工程”。黔江地处武陵山区,山路崎岖,危险路段多,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难以避免,为此,黔江区加强“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今年,计划完成的65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正在全力推进,预计9月底将全面完成防护栏的安装。
黔江“生命防护工程”从2013年底开始建设,通过采取融资租赁方式,首期完成了公路护栏建设工程407公里,共涉及136条公路,覆盖30个镇街。今年,该区将目光瞄准了农村公路的通行安全,“哪怕是最偏远的农村,一样要筑牢安全防护网。”该区交委负责人说。
城市靓区 让生活更宜居
位于城中的燕子坪小区,突然变干净了。最近,小区的居民凑在一起,总喜欢摆一摆这惊喜的变化:污水横流不见了,走路再也不用踮着脚了;始终萦绕的臭味消散了,终于可以在小区散步休闲了;还有随处可见的散养鸡鸭也没了,家的归宿感增强了。
纵深>>
今年,黔江区将城区环卫设施建设及弃管小区排污设施改造工程,作为民生实事之一。计划新建5座公测、改造4座公厕,新建1座垃圾中转站和1座环卫倒水池,实施老城98处弃管小区排污设施改造。目前,98处弃管小区排污设施改造项目已经完工,4座公厕已经开工建设。
这只是一个方面,该区将“城市靓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去年9月,开展为期2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将逢场必堵的北门集市,搬进了城北综合农贸市场,街面告别“脏乱差”;对老城区城西、城东、城南三街道的店面乱搭乱建进行拆除,共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违规搭建棚985处4万多平方米,黔城形象大幅提升;启动黔江河道清淤工作,使垃圾漂泊的河道重现清澈容颜,得到了市民的欢迎。
更重要的是,为激发全社会维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该区“两城同创办”严格考核制度,对机关及社会单位实行授旗评比,优秀者授红旗,失职者授灰旗,成效显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