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新华网:传承“贤”文化 重庆忠县白居易祠庙开园
2016-06-30 10:34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0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字号:
新华社重庆6月29日电(记者 刘恩黎 王垚)28日清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忠县热闹非凡,不少民众穿着绘有“诗王”白居易的白色T恤涌到了城西白公街道。原来,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白公祠”经修缮扩建后正式开园。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主张紧系社情民意,敦促着当代文人志士人关心民生疾苦,弘扬爱国精神,作品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公祠位于忠县城西方向长江沿岸,与洛阳香山“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全国仅存的两座白公祠庙之一。祠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占地百余亩,园内草木葱茏繁茂,景观清幽雅致。 “犹之慈母之保子,良医之察脉”几行石刻和一幅白居易像醒目的印刻在祠堂前厅。忠县文物局局长陈云华说:“白居易主政忠县时宽刑减赋、勤政为民,这句话便是老百姓对他的称颂,表示他爱民犹如慈母一般呵护儿子,良医一样为人诊脉。”
据记载,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作为gy,他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作为文人,他书写了《荔枝图序》《东坡种树》等佳作,为忠县留下了130余首传世诗词。
明崇祯三年,忠州知州马易从因敬重白居易为官时深受民众拥戴而倡议建祠祭祀。人们尊称白居易为“白公”,故名“白公祠”。
记者参观发现,园内很多景观和雕塑都焕然如新,不少展馆也都进行了加固。陈云华表示,白公祠在近代经历数次变迁,民国时曾办过医院、成过学校,多年损耗让祠庙内不少古建筑都成了危房。“去年白公祠进行了全面维修和扩建,主要修缮了包括乐天堂、白园、醉吟阁、怀远亭、四贤亭等核心景观,让园内环境重焕青春。”
陈云华还告诉记者,忠县百姓自古很看重这片‘胜地’。每逢佳节,不少人都带上家中晚辈来此祭祀白公,家里的家风家教也出自白居易当年的一些故事。当天参观一展厅时,一名姓魏的小朋友指着厅内白居易帮老百姓做烤饼的雕像说:“这是小时候爷爷跟我讲‘白公’与民同乐的故事,爷爷说他清廉和蔼,到集市去亲手教大家做北方烤饼,是名廉洁的好官。”
历史上各朝代对白公祠的重视也印证了这一点,祠庙在不同年间都进行过修缮和保护,清道光20年知州薛济清曾扩建此处,光绪26年知州沈秉堃、民国2年县知事熊光翥也分别对祠庙进行过补修。而每逢中秋,忠州人民都会设蜜饼香案怀念白居易,而正是对这位“父母官”的崇敬之情,让这片“白公”园林得以保存至今。
“白公当年不仅心系普通百姓,还带动忠州人民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苦乐,此次重新开园希望能更好展现当年他在忠县勤政的这段历史,让白公的‘贤’文化世代相传。”陈云华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