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成都为核心,3000公里范围内覆盖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部分西亚地区,我曾测算过,这个圈的总人口约是30亿人。设想一下,如果成都以后作为一个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航空中转跳板,那它的门户价值就很大了。——徐辉
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中,成都要成为米兰、巴黎这样的国际化都市,具备哪些优势,又需要弥朴哪些短板?
带着种种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辉。
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徐辉也参与了编制。
国家的门户
在全球竞争中获得高端资源
NBD: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是如何来的?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有怎样的内涵以及承担着怎样的作用?
徐辉:“十一五”初期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中国当时正处在经济发展向上的态势之中,明确的目标就是需要有核心城市或者核心城市所在的城市群区域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体系中去。
当时我国参考了国外两类比较流行的概念。一类是“世界城市”的概念,即东京、巴黎、纽约、伦敦。这四个城市在全球的经济管控、国际事务交往、创新文化、门户枢纽、适合外国人居住等条件上,都是顶尖的。另一类是“全球城市”的概念,其核心要素是城市对全球性资源的掌控能力,例如金融、矿产品、黄金等。
当时国内的城市体系中也有优良中差的差异,现在的说法是一二三线城市的差异,但是当时的这种差异性,还够不着国际标准。
所以,为了接轨国际,中国拟定了一套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等这样的一个序列,来进行各个方面的综合对比。当时的判断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地区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由此定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核心城市。
而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发挥对内、对外重要的连通作用。如果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它一定是国家重要的门户,这个概念是需要牢牢强化的,如果它不是,那么它实际上不可能在参与全球竞争中获得更高端、更广袤的资源。
NBD:如今国家中心城市要扩围,原因是什么?
徐辉:从当前国际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只有三个城市群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美国不仅仅只有纽约、波士顿等少数影响力较大城市,还包括芝加哥、西部的洛杉矶等。欧洲也不仅仅只有巴黎,还有柏林、法兰克福、布达佩斯等等。
中国也需要在全国层面上相对均衡地探讨中心城市概念,需要从沿海向全域开放转变,所以国家也寄望于更多中西部城市来承担更多的功能。
NBD:建设塔尖型城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徐辉:国家中心城市有如下指标。第一个就是世界500强的总部有多少,在这一个指标上目前北京已经超过东京,为全球第一,并且大型跨国企业的分布数量也居全球前列。第二就是国际领事馆的数量。第三是门户枢纽的入境旅客量与货物吞吐量。
如果参照全球城市的指标体系,以下四个方面是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需努力的方向。首先是全球性的决策能力,例如,一些金融总部、****决策、国际外交事务、国际会议等可以在中心城市汇聚。第二是全球性的创新中心,包括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城市的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第三是交通门户的概念,包括航空的枢纽,航运的枢纽、国际的物流、跨境电商等等。第四是文化职能的部分。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生产及消费目前大多仅限于国内循环,在国际上的消费影响较小。与之相比,巴黎时装周、日本动画、韩剧等的输入性就比较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