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内容提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开始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时期。而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台湾民众的生活也并不容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太多人身上流淌着的都流淌着“亚细亚孤儿”的悲情之血。 凤凰卫视10月11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太阳到底是上面还是下面,争半天有人跟里长说在上面啊,里长很有学问的说哪有这种事,太阳出来满天红,太阳应该在下面。 解说:台湾著名电影《悲情城市》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在为庆祝台湾光复而悬挂中华民国国旗时,一个对“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来源,毫不知情的里长,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日头出来满天红”误将旗子挂反,差点招致死罪。 陈晓楠:《悲情城市》、《好男好女》、《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或者你没有去过台湾,但是可能会看过或者是听说过这些台湾的大片,很多人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电影,开始触摸到了这座“宝岛”的历史,但是这种触摸,这种探寻越深入,好像它背后的那种很复杂的意味,就越发的扑朔迷离,为什么有人会把台湾称作是“最悲情的岛屿”呢?为什么罗大佑会在他的歌中,把台湾比喻成是“亚细亚的孤儿”,为什么像“二二八事件”这样的事情,会成为是台湾至今无法抹平的伤痕呢?什么是“日据时期”,什么是“光复”,什么又是“白色恐怖”。2016年的9月,我们在上海结识了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而他的一生就恰好像是一块“活着的化石”,携带着台湾社会特有的年轮和密码,我们试着在他生命的这九十年中,去细细解读台湾经历过些什么,而台湾人又经历了什么。 解说:2016年9月的一天,上海静安区某住宅楼,朱实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点开了聊天软件,他说要和自己在台湾的儿时小伙伴一起聊聊天。 朱实:我们调皮,有一个老师受日本人欺负,我们要教训教训这个日本jc,那么就拿空的酒瓶等在路上,等到jc来,“啪”就用那个空瓶子打了。 记者:您以后还想回台湾吗? 朱实:回去,但是我现在走不动了。 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后 台湾人也沦为“二等公民” 解说:朱实,1926年出生,今年整整90岁,他所回忆的童年往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台湾,那时台湾岛正处于“日据时期”,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开始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时期。作为殖民地,日本对代表进行了工业、农业、医疗、教育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但另一方面,台湾人没有平等参政权,沦为“二等公民”,并且日本在岛内实行去中国化,学校里贯彻日语教育,尽废汉文。 朱实:我父亲是比较有民族意识的,所以他家里这个大厅里,挂了一个朱家家训,每天叫我背,背出来,不背,背不出来,他藤条“啪”一下就打过来了,他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就是中国。 解说:朱实出身于台湾彰化一个富庶家庭,家中九子,排行老大,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之下,他才没有忘记中国汉字的样子。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殖民地台湾亦被战争裹挟,日本开始在岛内对青壮年征兵,美国的空袭也时有发生,彼时,朱实正是台中一中的一名高中生,他和同学们都感受到战争的阴影,不断在岛内蔓延,1942年朱实和两名同学在学校里创立“银铃会”,出版日文杂志《边缘草》。 朱实:这个银的铃啊,响,就是让人家得到心灵的安慰,边缘草,就是种在那个花园的边缘,来衬托这个花园。 解说:“边缘草”的寓意十分简单,愿在这个苦难的年代里,找到一片心灵的绿洲,为了方便写作,朱商彝取笔名朱实,从此以后无论风吹雨打,轰炸空袭,银铃会刊从未延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在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台湾光复,岛内上下一片欢腾。 电影《悲情城市》片段: 肚子痛。 肚子痛。 你哪里痛啊? 人人希望把台湾建设成比日本时代更美好的地方 解说:台湾诗人吴浊流这样写道,六百万人以燃烧一般的气势开始学习中文,懂得中文的人主动的当义务讲师,无酬给民众教授语言,人人希望能把台湾建设成比日本时代更美好的地方。 电影《悲情城市》片段: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解说:10月15日,国民党部队在基隆港登陆,台湾正式“改天换日”,数万民众涌向港口,迎接着解放和来自祖国的军队。 朱实:台湾光复了,很多台湾人都感到很高兴,很兴奋的,但是慢慢地知道了这些我们以为是八年抗战都是大陆,都是这些人搞的,但实际上他上岸了我一看,大家都失望了,好像是残兵败将。 资料: 34年,10月25号,日本代表在台北中山堂签字投降,由我国收回台湾澎湖。 解说:在1945年那个举国欢庆的历史关口,无人可以预料,迎来光复的台湾人和“解放者”之间的蜜月,仅仅维持了几个月。由于部分驻岛部队军纪涣散,士兵袭扰民众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的“外省人”,甫一登岛,看到的却是满眼的日文招牌,和不懂国语只会日文的民众,内心的反感油然而生,一些人甚至把台湾人视作“汉奸”,而这种文化上的隔膜与冲突,仅仅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国民党zf对台湾的全面接管,台湾民众发现,他们的****权利比日据时期还被剥夺的厉害,而一些“党国接收大员”,借机横征暴敛,贪腐横行,使本来就被战争重创的台湾本省经济雪上加霜。 朱实:日本时代它比较有秩序,有法律规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国民党来了以后无法无天了,所以当初它有一个顺口溜,台湾光复欢天喜地,国民党来了以后,贪官污吏花天酒地,所以这个慢慢的就是台湾人感到黑天暗地。 解说: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台湾岛内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光复之后,为迅速恢复台湾的中文教育,从大陆征调一大批老师学生赴台,他们一方面帮助台湾本土青年,适应中文学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左翼思想。 朱实:我的老师叫黄肃秋,这个人跟那个鲁迅写的那个《藤野先生》是一模一样的,我上课呢,我坐在第一排,他黑板上“哗哗哗”写,写我就抄。 解说:经老师黄肃秋的介绍,朱实开始接触鲁迅的作品,1947年银铃会将杂志从《边缘草》更名为《潮流》,这些从殖民地时期走出来的本省青年,不再甘心“边缘”,他们要在时代潮流中直面狂风骤雨。 朱实:在时代潮流的奔腾中,青年是时代的光明,时代的力量,时代的良心,新时代将从潮流中诞生。 记者:其实能看出来也挺左了啊这个。 朱实:对啊,对啊,左得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