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6日,在凤凰“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版国际方案——中国何以联动各国打造全球‘获得感’”高峰对话环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战略性收缩,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变化格局发表看法。 陆忠伟认为,过去美国人靠“美元”和“美金”捍卫自己的全球利益。而把具有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推出去,就要提出作为全球化新版本的“一带一路”倡议。
以下为发言全文实录: 现在提到公共产品与全球化,主要指美国版的全球化。美国靠美金和美军的掩护,在全球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全球化机制。美国还通过商品吸收、科技孵化,利用产业输出,在整个国际经济大循环中起到了枢纽作用。 美国人通过全球化保卫自己的全球利益。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包括在中东发动的几场战争,都是维持美元地位、美国经济地位以及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手段。然而,特朗普入驻白宫以后,以保障美国利益为首要目标,走了一条后退的道路。为什么美国会出现“逆全球化”的现象?因为美国没有在全球长期维持战后整套机制的力量。 在世界经济需要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需要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所以有学者把“一带一路”形容成“龙的礼物”。中国在全球化退潮的时候,向全人类提供了一份国际公共产品的礼物,它与美国全球化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提倡和平崛起、互利共赢。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既好看又好吃”的国际公共产品,更作为全球化新版本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应当和中国经典菜肴一样,讲究三个元素:色、香,还有味。 “色”是推动整个经济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序流动的功能,构建世界性的基础设施的功能。“香”是创新,中国这四年来在“一带一路”大平台上所做的很多事情,现在看来,基本发挥了当时美国建立和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部分作用,例如科技交通互联模式,创新转化问题,都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味”方面,今后中国要发挥世界性的商品吸收作用,建立长效的对外投资机制。 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国的对外援助尚未达到美国的水平,对外投 资虽是有商业性质,根据市场规律投资的,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性质、机制、规模、质量还有待改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些国家的政情、教情、旅情、民情也很复杂,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免不了有时候会碰的鼻青脸肿。在准入阶段,如果想到这个国家投资,立项会不会被允许?而这里主要的问题。第一是当地的国家安全审查,有一些国家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投资的,以种种理由抵制排挤中国资本。 第二是这个国家的****状况,一些国家在野党和执政党都欢迎中国投资,但是反对执政党提出中国投资的方案。在实施阶段,第一是外汇政策的影响,有的国家不允许盈利外汇,有一些是汇率波动的影响,有一些是当地的社会情况影响,例如中资企业在缅甸和越南都遭遇过大规模的打砸抢,背后是未解决的社会福利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非zf组织的干预,恶意炒作抹黑中国投资的动机,以及西方舆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恶意攻击,两者对于中国企业进入对方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今有些国家使用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在国会成立了跨党派的对华合作友好意愿联合会,这个跨党派的机构使得国内无论执政党是哪一方,都能对中资进入起到和谐作用。 捷克成立了zf间的合作委员会,这类高层的友好和谐机制可以在准入阶段和运营阶段把很多问题解决或控制好。另外,如今中东、南亚、东南亚恐情严峻,现在中东战场在打三大战役,最后的目标是消灭伊斯兰国IS,然而IS是打不绝的,只能击溃。然而击溃流窜到中国的周边、中亚、东南亚,这些国家的风险和防范必须密切关注并加以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