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转型康养的“石柱路径”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2 11:24
标题: 转型康养的“石柱路径”

    新华网重庆6月12日电(邵以南)5月31日,首届“中国石柱康养大会”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幕。2天时间内,康养产业研讨、项目签约、资源考察推介等活动紧锣密鼓进行。石柱将看“观养”“住养”“动养”“文养”“食养”“疗养”等概念和盘托出,信心十足,诚意拳拳。


    用石柱县委****蹇泽西的话说,提出建设“康养石柱”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空穴来风”,而是“经过深入调研、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根本选择、战略决策”。


    立足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优势,全力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特色效益农业、特色生态工业,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持续推进结构调优、方式调绿、业态调新——石柱“转型康养、绿色崛起”的号角铿锵有力。



太阳湖秋色。新华网发(石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突出生态核心竞争力 转型康养优势独具


    石柱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优的问题比较明显。但自然生态、土家风情是石柱的两张名片,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也有较好基础。在谋划新一轮发展过程中,该县认识到科学发展首先要找准优势、用好优势,而石柱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态优势,最好的出路就是在生态上做文章。


    认真把握国家和地方顶层设计理念契机,重新认真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康养”思路跃然而出。

    在生态康养方面,石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8%、林木覆盖率达到71.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大城市30倍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3%,县域水系水质全面达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水系达到一级饮用水源标准,森林、草场、溪流、湖泊、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纵横交错,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居住养生。


    在运动养生方面,全县75%的辖区面积位于海拔800米至1900米之间,适宜开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低空飞行、水上漂流等户外健身运动。去年举办的千野草场山地越野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选手,大大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同时,黄水、冷水等高海拔地区冬季可开展滑雪运动,补齐冬季旅游的“短板”。


    在饮食、保健养生方面,以黄连、莼菜、辣椒为代表的绿特产品丰富,是中国“黄连之乡”和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这些绿色产品经过全链化开发,可以打造成为绿色有机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现代中医药等,助推大康养产业发展。


    石柱交通便捷的优势也日益明显。沪渝高速、丰石高速、沿江高速、渝利铁路相继建成,石黔高速、西沱深水良港启动建设,初步实现了1小时重庆主城、4小时成都、10小时上海,黄水通用机场、渝利铁路沙子关站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将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


    “可以说,发展康养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蹇泽西说,“打造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石柱的目标,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2 11:24

油草河小溪。新华网发(石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旅游引领发展 构建全域康养旅游大景区


    上好的食材如何烹出一席佳肴?新华网注意到,石柱举办首届康养大会,意在充分借智。


    该县希望透过举办康养大会,发现并聘请部分有意愿和实力的专家组成康养产业专家团队,借助他们对康养产业的深度研究和思考,帮助引进康养产业领军型人才,深度策划一批康养产业项目,为石柱县康养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厘清思路、解疑释难、导航定向;充分借助“专家影响”,大力宣传石柱、推介石柱康养产业品牌,提升石柱在全国全市的知名度;石柱还透过 “专家人脉”,帮助石柱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挖掘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农业等康养资源,着力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番研究与思考中,旅游专家肖潜辉就注意到了旅游业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


    “何为康养?‘康’是方向,‘养’是过程。康养不是简单换个地方居住,而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如果在‘养老型康养’和‘旅游型康养’间作路径抉择,后者无疑更可持续。”他说。“石柱县提出转型康养,其本质是加快发展康养生态休闲旅游业,全力构建‘步步皆景、处处宜游’的全域康养旅游大景区,这很好。”


    大风堡原始森林、千野草场、太阳湖、油草河峡谷漂流、七曜山地质公园、云中花都、藤子沟湿地公园……“观养”,正是石柱在转型康养、绿色崛起中明确的重要主题。


    “康养石柱”起于旅游,最终成功与否也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石柱县意识到,必须始终把康养旅游作为康养经济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休闲地产、商贸流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诸多行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为康养经济发展起到牵引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开发战略,突出以创建黄水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莼菜农业公园为主抓手,加快西沱古镇、懒人山谷、万寿山等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开发,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并全面植入康养因子,使康养旅游发展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体现到旅游每个环节,积极把石柱打造成为康养特色鲜明、旅游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产品供给丰腴、公共服务完善的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


    石柱县明确,力争到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5亿元以上。


    到2020年,全县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8个,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过夜率达50%,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到2021年,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9个,实现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2 11:25



黄水莼菜生产基地。新华网发(石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培育新动能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到2021年,建设全国著名全域康养胜地取得重大进展,康养经济总量占县域经济总量50%以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绿色有机食品、医药及医疗服务为主的康养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50亿元以上”——这是蹇泽西去年底在石柱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目标。事实上,就连他自己也在多个场合承认,这是一项是“跳起来摘桃子”的艰巨任务。


    “所以,必须坚定不移抓产业、调结构。”蹇泽西告诉新华网。“但我们讲去产能,并不意味着根子上的东西不守,传统上的优势不要。只要我们做好‘废旧立新’文章,传统产业就能够‘老树发新芽’催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动能。”


    石柱县万安街道龙坪村学堂组海拔700多米,细雨过后,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满眼葱郁。“主要有三个品种,其中卷丹百合可药、食两用,附加值更高。”石柱县泽泰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何泽奉介绍,县里打造康养产业战略让他们受到鼓舞,今年他们计划在全县新增中药材基地2万亩,“为延伸产业链,我们已成立了公司,正在建设一个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预计今年10月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32亿元。”


    践行绿色发展,培育壮大以康养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该县打造康养产业的重点发力方向,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的中药材产业正是其中之一。


    “简单卖原材料,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都起不来。”何泽奉告诉新华网,他们正在开发百合胶囊、百合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对此县里大力支持,“遇到困难县领导亲自协调,我们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总投资达到了一个多亿。”


    对于如何把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石柱县明确了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绿色为本、康养为体、特色为魂,把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第一牵引产业。


    加快建设“武陵山区全链化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全链化开发,促进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及食养资源。


    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坚守环保底线,按照集群集约、品牌定制、改革创新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特色资源加工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康养产品。


    打造美丽乡村康养旅游。推行“康养+”等模式,规划打造一批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健身步道,建设“慢游”路网体系,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品尝、播种体验等乡村康养旅游,构建美丽乡村康养旅游格局。


    康养大会期间,又有6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石柱,涵盖莼菜深加工、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研发生产、屏蔽及隔音设备、中药饮品、电子信息等领域,投资总金额30亿元。至此,石柱全县今年以来签约项目总数达到12个,合同引资170.61亿元,到位资金41.5亿元。


    新华网注意到,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深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路径,成为石柱今年以来实施精准招商的一大特点。石柱拥有全球三分之二的莼菜种植面积,产量更占全球80%。2013年以来,该县本土企业石柱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秉着做精、做透、做强莼菜产业价值,透过“公司+合作社”模式,建成核心繁育基地与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莼菜供应商,拥有莼菜原料资源,确保原料品质和供应,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这家企业近日宣布,将投资6亿元人民币,打造石柱莼菜产业融合国际康养体验产业园,主要建设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服务业三部分内容。2021年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创税1亿元,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脱贫200人次。


    太极集团则将同石柱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加工领域开展合作。企业相关人士表示,将力争在3-5年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力争10年达到10万亩以上,并将石柱县打造成为太极集团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2 11:25

西沱古镇。新华网发(石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康养”助力脱贫攻坚 既谋发展更惠民生


    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和本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于一身的石柱,尽管在2016年实现了122个贫困村脱贫销号、7.14万人稳定脱贫,但要确保2017年5.5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越线、85个贫困村全面脱贫达标、贫困县整体脱贫摘帽,担子着实不轻。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石柱把建设“康养石柱”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助推器,规划上科学谋划,举措上扎实推动,康养产业对农民脱贫增收的作用日益彰显。


    万安街道龙坪村贫困户吴中华,以前在浙江打工,去年听说村里种中药材能挣钱,就回家来种上了两亩百合。“苗子zf送,技术有人教,日常管护不费什么力气,今年光这一项收入预计就有6000多元,脱贫不成问题。”吴中华笑着说。


    黄水镇万胜坝村贫困户彭富成,妻子患病、孩子上学导致家庭负担较重。加入了莼菜合作社后,他家在原来3亩的基础上又新栽了1亩。“以前不会管理,价格也卖不高,”他说,现在合作社不仅指导技术,还保底收购、保底分红,“今年种莼菜全家就能收入2万多元。”


    旅游是“康养石柱”的核心产业,也是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在旅游胜地黄水镇,许多村民办起了家庭旅馆、农家乐及旅游商店。为了让贫困户也搭上“康养”的快车脱贫增收,县里出台制度:乡村旅游合作社社员,每带动一个贫困户可获得财政专项补贴2万元,每年按照补助资金的6%对贫困户实行固定分红,按照补助资金产业收益的40%实施效益分红。目前,黄水镇已落实了11名旅游合作社社员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99名。


    35个无公害产地,99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食养”可望为农村群众增加更多“土里刨金”的产业平台;黄水康复中心、冷水康养小镇、枫木土家风情小镇,“疗养”的兴起将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万里长江第一街”西沱古镇文化游,土家摆手舞、土家玩牛演出,篝火晚会及露营狂欢,“文养”的打造将让石柱百姓在展现民族风情的同时提高生活品质。


    “‘康养石柱’既要谋发展,更要惠民生。”蹇泽西说,眼下,全县上下正凝心聚力,打好“生态牌”、走好“康养路”、绘好“美景图”,确保2017年全面实现5.5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