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如是说。据载,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食具演变而来。随着青铜鼎的出现,鼎逐渐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后被视为传国重器。
鼎罐源于鼎。相传,秦始皇灭六国后费尽心机寻找其他被灭国家的定国之鼎以毁之。巴国王子逃落民间,见百姓为鼎发愁,便教大家把鼎足锯掉以烹煮食物。没有足,鼎就成了罐。后来,锯了足的鼎被巴人称之为鼎罐。
鼎罐多由铸铁模具制成,煮饭、炖肉皆可,多为川渝云贵湘鄂等地百姓使用。
人们在堂屋的地上用石条砌成火塘,架柴烧火,用房梁垂下的铁钩挂住鼎罐,将其置于塘火之上。用鼎罐煮焖锅饭很讲究技巧,先将水倒入鼎罐中,再将淘洗干净的米放入水中,水开后撇去多余的米汤,然后熄掉明火,用小火慢慢焖制。此过程需不时转动鼎罐均匀烘烤,待罐壁形成金黄色的锅巴,一罐香喷喷的焖锅饭便煮好了。
用鼎罐炖肉更是原汁原味、营养滋补。炖肉花费时间较长,人们往往会在火塘中放几个红薯,大约半小时便可烤熟。拍一拍塘灰,两手一掰,黄灿灿、甜滋滋、热腾腾的烤红薯不知是多少人儿时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今,随着电力和燃气的使用,以及高压锅、电饭煲、电磁炉等炊具的普及,鼎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袅袅火苗映红脸颊,氤氲柴烟熏黑屋梁上排排腊肉,翻滚的肉汤散发出阵阵余香。时光消逝,那烟火满溢的鼎罐早已遗落在岁月的滚滚风尘之中,但它仍是一缕最温暖的乡愁。
记者 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