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淑杰和工人一起采藕。
实习记者 牟樱杰
8月31日,马灌镇金宝村5组的藕田里,61岁的杨淑杰是挖藕队伍里唯一的女性,显得格外耀眼。
杨淑杰身穿橡胶防水服,站在浑浊的藕塘中,向着田埂喊一声:“开水闸。”顿时,水枪冲出一条水柱,她将水枪伸进淤泥里,很轻松便拿出一根莲藕。
杨淑杰是忠县兮言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2015年返乡创业种莲藕,现有莲藕田60亩。
“我这一亩藕田,年产量近4000斤。今年,我的藕供不应求。”杨淑杰说,她每天下午都会与工人一起到藕塘挖藕、装藕,第二天上午装筐,卖给前来买藕的批发商。
杨淑杰1999年到北京务工,在后厨洗碗两年后,又转行做了15年家政。2015年秋天,杨淑杰想到自己近60岁了,不宜继续在外漂泊,便辞职回到金宝村。
杨淑杰说,白天孩子们上班都走了,自己闲不住,就成天在自家周围的荒地、荒田里转悠,看到以前的良田长满了草,心里很不是滋味。
孩子们了解到杨淑杰的忧虑后,建议种莲藕。
“只要有目标、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杨淑杰说,听到孩子们的建议,她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莲藕既具观赏性,又具食用性。
2015年年底,杨淑杰以5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60亩田地。又让儿子谭科平载着自己到长寿、垫江、丰都、潼南等地实地考察取经,学习施肥、看苗、移苗等技术。
2016年春天,杨淑杰从丰都运回近4万元的藕种,种在30亩水田里;另30亩土地继续开荒除草、灌水、改土、改田、修建水塘……
“去年没有调研市场,也没有提前找好买家,只卖出不到2万斤藕。”杨淑杰说,去年夏天,自己正沉浸在莲藕丰收的喜悦中时,销售问题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每天骑着三轮车,载着藕到集市零售,每天天没亮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销售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为了节约人工费,杨淑杰只好挖出15亩藕做藕种,另外10亩莲藕全部烂在田里。
“这是个教训,今年我就提前找好买家了。”杨淑杰说,她不怕失败,只怕失败还找不到原因。今年种的60亩莲藕只接了县内部分超市和批发市场的订单,在4月就被预定完,预计能有10万元利润。现在还有县内县外的商家打电话买莲藕,但60亩田的莲藕供应量不够,杨淑杰准备明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杨淑杰介绍,她想在70岁之前圆一个生态观光农业梦。她说,挖完这批藕,她就会在藕田喂养甲鱼;明年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金宝村自费办荷花节;成立合作社,带动周围农户一起种藕,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将周边的荒地都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