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4535|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的房子和印度的大米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4-11 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本帖最后由 林间飞雨 于 2018-4-12 12:26 编辑

前言:
昨晚朋友转给我一条潘石屹拍的长达九分多钟的关于房地产市场问题的秒拍视频,看完后一声长叹随即入睡,凌晨起床后感觉心口堵得慌,点开微博搜了一下潘石屹视频,除了几条漏网之鱼,大部分被删,但在仅存的几条漏网之鱼的评论里,也是一片叫好之声,认为潘十亿说出了真相。
那潘石屹真的说出了房地产市场深层次的原因了吗?没有!完全没有!
那潘石屹的所谓上中下策能解决房价问题吗?不能!完全不能!
尽管他在视频里也稍微摸了一下老虎屁股,但绝大部分依然是避重就轻,依然是为房地产开发商赤裸裸的剥削辩护,依然试图为房地产开发商维持暴利出谋划策。
正文:
“印度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解决饥饿问题,就连杜绝饥荒也没有做到,这是因为印度的饥荒并不是由于缺粮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粮食的垄断者们长期地刻意地制造缺粮的假象,从而达到操纵粮食价格的目的,使绝大多数人买不起粮食造成的”。
这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martya Sen在他的专著《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对印度的饥荒问题作出的斩钉截铁的结论。
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我认为要看透中国的房地产乱象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完全可以通过对印度的饥荒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了解来找到答案,因为中国的房子和印度的大米,其内在本质是一致的。
所以非常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印度的饥荒问题,如此就要往前溯源到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
自从英国成为印度宗主国开始,英国殖民当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垄断土地,并且对土地的经营实行了金融化,从而将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一切产出都以金融化的形式垄断在了殖民当局手里。
通过对土地经营的金融化,殖民当局非常轻松地垄断了印度的主要生活必需品——粮食,当然还有主要商品茶叶和****。控制了这些生活必需品后,殖民当局就成功地使印度人始终挣扎在嗷嗷待哺的状态中。要想不饿死,就要高价从其代理人手中买粮,没钱的人要想吃饭,就只能借钱买(赊销),这就相当于把自己本身抵押了出去,直到最后无法还清负债把自己卖给殖民当局成为奴隶。
这就是老马指出的:“制度性地制造饥荒”,这是英国人通过垄断印度的基本生活资料从而使人“自愿为奴”的手段。
“巨额财产像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起来,原始积累在不预付一个先令的情况下进行。
这是殖民主义赤裸裸的剥削和血淋淋的暴力,然而印度即便在独立以后,依然保留了殖民地时期的一些制度,其中就包括粮食方面的制度。
因此Amartya Sen又写到:直到今天,印度大米的价格依旧完全依赖金融市场,大米的价格是由金融市场决定的。
粮食的金融化就是印度饥荒的深层次原因,而这种将饥饿、饥荒状态始终保持日常化、长期化的办法就是英国人的专利,这是殖民主义的手段作为遗产保留了下来。
很不幸的,英国不仅殖民了印度,还殖民了香港,这种土地经营的金融化制度被殖民当局照搬到了香港,唯一变化的是土地上的附着物从粮食变成了住房,不仅如此,这种制度不但在香港生根发芽,而且经过一些“比炼金术士都聪明”的房地产大佬们的一番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运用发展后,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更不幸的是,自提出住房商品化以后,从90年代开始处处学习外国尤其是香港先进经验,不加甄别地引进各种土地政策和住房制度,而香港的炼金术士们也像伊比利亚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一样,看到的是一座座金山银山,不但亲身上阵加入到淘金大潮里面来,而且不遗余力地在国内游说宣传,结果又不加批判地将具有香港特色的“买楼花”和“按揭”引进来,在地方zf大搞建设追逐政绩,房地产商追逐暴利,银行急于扩大业务追逐利润,居民急需改善住房条件等合力作用下,这种殖民地遗留下来的变种终于在国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谓的登峰造极,指的是从住宅用地还没上市开始一直到成为商品房被消费者购入之后,这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层层被金融化,而且是花样百出的最大金融化。
由此,住房商品化完完全全演变成了住房金融化!
也就是说,自从引进了这些所谓“先进经验”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金融化这个大坑里,之后只会越陷越深。
地方zf垄断住宅用地供应,房地产商垄断住房供应,而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并将各层级金融化起来的就是银行。
拿地资金不够,银行提供;地基还没挖呢,建筑商来垫资,银行提供;房子还在纸上呢,先卖房子回款,银行提供,炒房缺钱,银行来提供……总之,所有参与者都是银行的“上帝”,房价有多高,银行就敢把血抽到多高,世界上服务最周到的银行莫过于此。(包括影子银行和各种融资机构)
从土地征收伊始就开始金融化,到土地招拍挂的层层加码,再到房地产开发商拿地后建设,最终将房屋销售给消费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充斥着抵押贷款信用担保等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的使用,预售制度和按揭制度合体后更加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如鱼得水,更有甚者直接囤地就可以让土地实现自我增值,躺着就可以赚取高额暴利,哪怕最终到消费者手里也不放过,为了帮助消费者凑齐首付,各种宝各种贷热心的帮你实现住房梦。这还不说二手房市场,更是要经过各方设计巧妙的层层剥削。(因为我不是专业房地产从业人员,这一部分写的非常粗糙,只能写个大体意思,还需要专业人员修改)
由此可见,潘在视频中所说的房地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根本就不是他所说的“租售比”,顶多算是住房金融化的一个衡量指标而已。
就像上面说的,从引进制度开始,坑就已经挖好了,就等着时机成熟往里跳,潘说的1998年开始,而实际上从1991年到1998年中间这段时间更为重要,这段时间是打基础筑框架的沉淀阶段,任何运动有蓄势积累能量的阶段,等能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加速度运动,之后越来越快,挡都挡不住,所以之后的发钞也好,还是08年的四万亿都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加速了这个运动。这种似是而非的变量很多,比如最常挂在嘴上的刚需。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房子是民生问题,不能搞成金融产品。再引申一下,住宅用地是保障民生的,不能搞金融化。老潘是真不懂还是假糊涂?
增加土地供应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金融化问题,治标不治本,依然还是会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层层加码上去,到了房地产商这边,只能是增加了他们躺着数钱的弹药,让他们发更多的财,榨取更多的血汗钱而已。
难道中国的住房问题就真成了一个死结,谁都解不开?完全不是,有解。但绝对不是老潘说的上中下策。
其实****已经拿起手术刀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一条微博中提到过:1.改变土地供应结构;2.改变住房供应主体;3.改变住房供应层次。
但这依然不够,不改变贯穿在每一个环节的金融化,这些依然也仅是改变房价的小趋势,改变不了大趋势,所以,金融行业的反腐势在必行,金融行业清理干净了,思想统一了,才好往房地产行业反腐推进,彻底清理房地产市场,不能反过来,搞反了就彻底玩完。
百多年前,马克思曾经将****视为将人驱入“奴隶状态”的一种武器。
百多年后,马克思再也看不到住房也成了将人驱入“奴隶状态”的另一种武器



补充内容 (2018-4-12 22:47):
这篇文章并没有要看空房价的意思,完全是围绕大大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去掉房子不合理的金融属性,让房地产更健康的发展。我个人也并不认为房价会跌,预计两三年后不会想这十几年来猛涨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推荐
发表于 2018-4-12 16:1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