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709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渝蓉尖锐矛盾怎么来的?(转载)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9-14 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正是由于在我的几十年人生中,沉痛地看到自己所喜爱的一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基于对未来重庆的期许,我想说说这个大城市的衰落历程,同时谈点个人看法。希望网站不要急切删除我这篇文章,更希望各位网友给予适当理解。最好是我们能冷静反思,继而理性思考如何应对我们所处逆境,而后奋发有为。
一、历史机遇造就重庆崛起
客观地说,我们共同的家园—重庆,在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经历辉煌,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受限于在当时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长期被边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19世纪末开埠,揭开了重庆发展的崭新一页,由于有较为便捷的水运条件,重庆的工商业在西南地区得到了率先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特殊时期,重庆独特的地理条件又为它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民zf西迁,随着大量东部工商企业及学校等文化机构涌入,重庆历史地成为一时的****、经济甚至文化中心,并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尤其西部地区的崇高地位。在这个特殊时期积淀的经济基础实力,令重庆在国民zf重新迁返南京之后若干年,仍能确保****直辖市地位,并理所当然成为西南大区所在地,直至1954年。
二、建国后前三十年,重庆逐渐被边缘化
1954年,重庆与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直辖地位不再,西南大区各大机构迁往成都。重庆划归四川省恢复省辖市,渐渐又被边缘化。尽管时任重庆市领导的任白戈呼吁重庆需要得到****关注,除了他本人得到一些****打压,重庆的强势发展一去不返。
建国以后,****对重庆发展的支持力度与重庆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相匹配。直到1983年实行计划单列前,重庆的发展受到漠视。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重庆只有重庆发电厂一项而已。重庆只在三线建设中,进行了兵器、船舶工业建设,适度建设了配套的机械工业。这个时期算是重庆受关注最大的一个阶段了。再往后,重庆只是兴建了化纤工业,即四川维尼纶厂。而与此同时,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得到共和国特殊重视。在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成都地区五项,成都因此奠定了四大电子工业基地地位。三五期间,国家在川西地区以成都为中心发展了航空工业。以后,又建设了当代中国装备级别最高的重型机器制造厂,兴建了一整套电站设备制造基地,以及核科研工业体系。
难能可贵的是,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实行计划单列前,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重庆工业紧随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沈阳,位列全国前七。在当时的川内各大城市中,重庆因有较为强大的冶金、机械、化工、仪器仪表等重工业,以及医药、纺织、食品等较为齐全的轻工业,仍能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出占比大,上缴税收贡献更大。
当年重庆工业产品质量好,信誉高。按其时严格的评优标准,重庆钢铁公司的船用钢板、锅炉钢板,西南铝的铝板、铝材,建设厂的****及比赛用步枪等质量优异,三企能各获得三枚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实属不易。即使到了1989年,忍辱负重的重庆工业在省内依然成绩赫然。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重要经济实力排序要览》一书中,由权威的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某年分省20强资料显示:重庆企业在固定资产净值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表现依然抢眼。四川省产品销售收入前20名工业企业,重庆占九席;全川工业净产值、利税总额20强企业,渝企各为八家;而在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20强企业中,重庆地区企业高达十一户。
改革开放意图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极大激发长期封闭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活力。毕竟重庆历史地形成了国家重要工业基地,重庆地位的尴尬使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并可能进而影响国家生产力布局。鉴于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两位研究员林凌、郭元晞联名撰文《发挥重庆经济中心的作用》,力陈“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历数行政区划、条块分割、以及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等“体制”弊端对重庆发展的巨大束缚。这首开了重庆要摆脱体制窒息的理论鼓吹。在此背景下,1983年,重庆在我国率先试行市带县,并实行计划单列。
三、鬼使神差,计划单列后的重庆迅速衰落
按理,在经济上“计划单列”的重庆应该轻装上阵,突飞猛进了。然而,此后重庆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重庆竟会在后来的十四年间迅速衰落,个中苦涩只有重庆人自己能体味,那就是:四川省人为处处为重庆发展设陷设障,大力打压重庆。兹简单列举几个方面:
(一)工业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各国工业发展,或者向资源产地集中,或者向基础较好的大城市集中,以相对低成本形成积聚效应。重庆工业在西部有最好的基础,周围人口密集,市场条件好,其工业发展无可置疑应当得到关注。出人意表(如果国人曾经关注),从1983年到1997年整整十四年,跨越共和国四个五年计划周期(六五-九五),前后数百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庆地区除了西南铝改扩建项目得到国家扶持,没有兴建一个重大工业项目!
为什么?重庆自身也有许多发展工业的想法。比如希望建设大型的玻璃厂、聚酯厂、炼油厂等等。重庆与四川省一道向****联合申请项目,这些项目也多半获批,但是玻璃厂落地成都,聚酯厂定点自贡,炼油厂虽未开建,但基本落实到彭州。重庆只能一次次心酸地看着煮熟的鸭子一个个飞掉,竟连一个也捞不着。成都人在后来彭州军乐镇开工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工程时,终于如释重负,感慨万千:炼油厂都盼了17年了!知不知道重庆人盼这炼油厂有多久呢?在今天九龙坡西彭西南铝所在的地方,一个250万吨级炼油厂在1960年代都几乎开工了(南京大学裴家常《重庆市经济地理》)!成都盼了17年了总算盼到了,而盼了40多年的重庆,大型炼油厂至今没有!老工业基地的痛!为什么会如此?简而言之,行政干预!
四川和成都的挖墙触角伸向了重庆势力范围甚至市域。七五、八五的三线企业搬迁就是一个典型方面。重庆实行“计划单列”伊始,悄然有四川会东西分治的传言。也许担心一些重要工业被“分掉”,省上借三线调整搬迁之机,将原来分散于省内各地的重要工业迁往成都地区。
四川境内原设三个以国防科技工业为背景的所谓“工农区”。乐山“金口河工农区”,以核工业为主,距离成都较近,属于传统成都势力范围,那里的红华化工机械公司理所当然迁往成都了,位于乐山的西南物理研究院也随迁成都,成都因此完成从科研到生产的核基地架构。
成都的航天工业基础本不及重庆。成都原来只有一家始建于一五时期的新兴仪器厂(719厂,大家可参看国家有关权威部委披露的156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由电子工业部门划转航天。而重庆除了拥有卫星遥测设备厂(巴山仪器厂),在江北、石桥铺等地布点有航天研究所、计量站等,另外,长空工业公司、江北工业公司均属航天系统。位于达州-万源崇山峻岭之间的“白沙工农区”是航天基地。对外称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对内是062基地。厂所20余个,职工2万余人,研制生产运载火箭及武器系统,计划经济年代是国家强大航天工业基地之一。由于距离重庆相对成都更近,一直视为重庆的势力范围。国家三线办规划将其搬迁重庆,并拟组建航天工业第七研究设计院(或“西南航天设计研究院”)。已经在石桥铺动工兴建062科研基地和064科研基地了(参1987年《重庆年鉴》)。成都龙泉驿恁是将这个062基地弄过去,就是今天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设计院。并且将江北、石桥铺的航天研究所、计量站,以及长空工业公司、江北工业公司也一并迁往。只给重庆留下了一家巴山仪器厂和半个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而成都几乎是从零开始,一夜之间建成国家重要的航天科技工业基地。
位于广安地区华蓥山脉的“华蓥工农区”,以光学工业为特色,是兵器工业基地。直接为重庆兵工基地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是重庆兵工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三线调迁中,“华蓥工农区”九家光学工业企业,只有华光、明光两家迁往重庆基地就近配套,其余迁往并无兵工基础的成都等地(成都六家:268厂-金都光电;348厂-西南光仪;398厂-华西光仪;;598厂-兴光机械厂;354厂-江华机械厂;9846厂-长城机械厂)。更有甚者,成都挟省府而狐假虎威,从重庆兵工基地强行搬迁重量级兵工厂。计有:合川的华川机械厂(204厂)、陵川机械厂(167厂),位于南川的宁江机械厂(564厂)、天兴仪表厂(5004),位于万盛的晋林机械厂(157厂)。这其中有重庆兵工基地的两大重型武器生产基地型企业。附带补充一句:进入21世纪,这种掠夺式搬迁仍在继续,从川内各地继续向成都集聚,泸州化工厂(255厂)、川安化工厂(江安215厂)、长庆机械厂(南溪216厂)、南山机器厂(南溪661厂)、红光化工厂(南溪565厂)等,竟多得让人不能一一枚举。一个本无兵工基础的地方,却要从一个配套完善的兵工基地里搬走近二十家兵工企业,不知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什么规律?据了解,这部分企业搬迁后远离有传统联系的兄弟厂家,又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大多濒临破产。成都贪婪吸纳周边地区大中企业,虽然未能利己,对重庆地区生产力布局却是极大的破坏,同时并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二)交通
1997年重庆直辖时,重庆只有一条通往原省府的渝蓉高速公路。吼了**年,希望借它来完成城市及工业布局北移东下的渝长高速公路也只是赶在直辖前象征性的开了个工而已。而此时的原省府除了渝蓉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绵阳、都江堰等周边城市的共计五条高速公路。
铁路方面,重庆长久希望打通一条东出通道——渝怀铁路(原拟称“川湘铁路”)。然而省上并没有听进重庆呼声,一边先行建设内(江)昆(明)铁路,既而建设成(都)达(州)铁路,一边欲以一条完全绕过重庆的川汉铁路取代重庆方面提出建设的渝怀铁路。渝怀铁路恁是拖到重庆直辖后,由****钦定为某年开工的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后才得以实施建设。
如果说到城市交通,重庆市民的愤懑会更加不可压抑。重庆地形独特,城市交通欠账越积越多,1989年前后开始建设两江滨江路和李家沱长江大桥。这两路一桥,对于交通极度拥堵的偌大的重庆是早该修建了。然而由于重庆财力实在有限,自身无法抽出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一旦省上不拨款,便令路桥建设修修停停,这让市民痛恨不已。偌大的重庆,怎么会落到无钱修这两路一桥的?重庆是老工业城市,本身市政建设严重滞后,工业设备老化,也亟需改造,各方面欠账很多。在成都兴修一环路时,重庆还在烧煤球,住吊脚楼;成都修二环路时,重庆却拿不出钱来修一条滨江路……特别是成都在修某条路时,资金不够,找到省里,省里的做法却是让重庆"赞助"2个亿。
在民间,重庆老百姓对 此哀声载道,"重庆挣钱,成都花钱""重庆为四川打工43年"的说法很是流行。为"成都苦"被市民认为是当时生活的"三大苦"之首。
负重前行的重庆,每年既要向****上交税收,又要向省里上交税收。省府用各地上交的税收把府南河打造成市民游览休闲的人间天堂,而直辖之初的重庆,却被到此一游的外地游客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老工业基地对共和国贡献不菲,对省上进贡也从来不少,却落得如此积贫积弱,怎不令人义愤填膺!在20世纪九十年代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怎么会演绎这等的人间闹剧?简而言之,行政干预!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3:2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