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1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个藤箱记录赵世炎“觉醒”之路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5-26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赵世炎雕像。特约摄影 冉川/视觉重庆
赵世炎烈士使用过的藤箱。(酉阳县文管所供图)
  5月1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火车站沿319国道驱车南行,约十分钟到达了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广场。
  广场上,赵世炎烈士铜像伟岸矗立,目光炯炯眺向远方。四周,纪念馆的建筑群掩映在一片葱绿之中。
  每逢周末,总有许多人来到此处,瞻仰革命事迹,聆听党史故事。
  特别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后,赵世炎的革命故事更是几乎家喻户晓。
  前来瞻仰的人,会仔细端详或品读纪念馆里赵世炎生前的活动照片、手迹、书稿等,却往往忽略纪念馆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藤箱。
  其实,这个看似普通的藤箱,是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可移动文物中唯一的一件国家三级文物,是赵世炎自就读于北师大附中到牺牲前,收藏和存放文牍所用,它记录着赵世炎的“觉醒”之路。
  从小立志反帝反封建
  透过展示柜的玻璃,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藤箱。
  箱子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35厘米,土黄色,由藤条经纬交错编制而成。
  “这个箱子,是赵世炎1915年考入北师大附中,至1927年牺牲时使用的,主要用于收藏和存放文牍。”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办公室主任王兆荣介绍,赵世炎于1901年4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今重庆市酉阳龙潭镇),家境殷实,家中还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
  赵世炎四岁入读私塾,师从当地小有名气的进步学者陈德元和李玉昆。在他们的启蒙下,赵世炎不但学识渐长,思想也渐开放。
  1912年秋,赵世炎入读龙潭高级小学堂,当时他的地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王勃山。王勃山经常在课堂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受其影响,赵世炎越来越痛恨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有一天地理课上,王勃山讲述了香港被割,九龙、澳门被租,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赵世炎听后怒目切齿,默不作声,下课后反复高唱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革命生涯始于北师大附中
  1915年8月,在三哥的资助下,14岁的赵世炎拖着藤箱和四哥一起来到北京,考进了“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大附中。
  赵世炎的革命生涯,自此开始。
  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受到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等进步杂志的影响,赵世炎也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在此过程中结识了李大钊等中国******早期******。
  李大钊对思想开阔、目光远大、头脑灵活的赵世炎很是欣赏。
  为培养赵世炎,李大钊先生让其参与主编了《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诸多进步刊物,向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当时,赵世炎的很多手稿,应该都曾存放于这个藤箱中。”王兆荣介绍,在与李大钊等进步人士的交流中,赵世炎的眼界日益开阔,对当时的中国局势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还多次在报刊上公开抨击当时中国存在的弊病,主张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直言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赵世炎加入了中国少年学会。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师大附中爱国学生们推举赵世炎为师大附中学生代表。此后,赵世炎经常组织领导师大附中的同学走出校门,同其他学校的爱国师生一起走上街头为国呐喊。
  成长为早期****领袖
  为探求救国之道,1920年5月9日,赵世炎用藤箱装上几样简单的私人物品,搭乘法国阿芒贝尼克号轮船远赴法国勤工俭学。
  期间,他每天都会坚持3小时的学习,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他还经常到出租房的楼顶,借着夕阳的余晖读书,并自喻“黄昏之贼”。
  1921年春,赵世炎加入中国******,并与同样在法国留学的张申府、周恩来等******人在法国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赵世炎任****,周恩来出任宣传部长。
  1923年,赵世炎和陈延年、王若飞等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莫斯科,赵世炎都随身携带着这个装载着手稿、书籍等重要物品的藤箱。”王兆荣介绍,1924年7月,藤箱又跟随着赵世炎回到了国内,“一直到赵世炎牺牲,这个藤箱始终都陪伴在他身边。”
  那么,赵世炎是如何牺牲的呢?
  回国后,赵世炎先后参与****北方区委、****江浙区委的领导工作,于1925年5月调到上海,成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主要******之一。
  1927年7月2日黄昏,赵世炎被捕,英勇就义于上海枫林桥畔,年仅26岁。
  赵世炎牺牲后,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忆赵世炎烈士》一诗:“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施英”,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的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此后,这个藤箱一直由其妹妹赵君陶保管。”王兆荣介绍,1991年5月6日,赵君陶之子李鹏将藤箱转赠酉阳县文物管理所,后陈列于赵世炎烈士纪念馆。
  记者 陈维灯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