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重庆倡议发布,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2021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
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21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西部地区12省区市、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与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等国联合发布“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重庆)倡议”(简称重庆倡议)。
我们知道,2019年10月,随着西部地区12省区市、海南、湛江市在重庆共同签署协议《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13+1”省区市合作共建格局。而此次重庆倡议的发布,则预示着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重庆倡议发布的背景
2015年11月7日,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很快,中新两国注意到了,“一带”和“一路”在亚欧大陆的版图中是两条东西走廊,尤其需要一条贯通南北、联通陆海的新通道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衔接。为此,2016年3月,中新两国就开始谋划陆海新通道的相关事宜。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2017年9月25日,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框架下,重庆联合广西、贵州、甘肃打造的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实现了常态化运营。2019年8月,国家******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重庆按照《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要求成立了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并组织召开了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
从概念的提出到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从上升为国家战略到省际合作机制的全面建立,陆海新通道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那么,本次重庆倡议的提出,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一是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众所周知,自2010年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等共同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融合度持续提升。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今年前4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7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双方继续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东盟国家具备贸易上嵌合在美国体系中,生产上嵌合在中国体系等特性,这使得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及全球价值链重构等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持续加大对其投资力度,使之逐渐成为国际FDI主要流入市场。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之所以有潜力可挖,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彼此生产生活需求的驱动,另一方面则与双方相互投资的增长、产业分工合作升级密切相关。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认为,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逐渐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扩展,涉及5G、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合作等,双方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正是在这背景下,重庆于今年3月出台了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客观上又会加快推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的进程。我们知道,陆海新通道与传统的海运贸易相比,具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稳定性更高。作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陆海新通道,因其稳定性高,去年疫情初期一度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运输物资的优先选择。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中展现巨大潜力和稳定性的陆海新通道,未来将会在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0年11月14日,西部陆海新通道“13+1”省区市联动班列从重庆出发
其次,为中国西部及中南半岛腹地,分享中国与东盟经贸红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海运贸易主导中国东盟经贸时代,上述地区由于距离海岸线较远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致使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年来,中国与东盟积极推动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等次区域合作,以实现西部大开发与东盟内陆地区发展的有效对接。不过,如果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不能在海运外开辟一条新的物流大通道,那么中国西部与中南半岛腹地发展很难会有明显改观。
而陆海新通道似乎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东盟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运而生的。一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大提高了重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战略地位,使这些省份成为西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接东盟国家重要枢纽或者桥头堡,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形成全方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中国西部与中南半岛腹地可以依托陆海新通道国际铁路和跨境公路这两种物流组织方式连接起来,使其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融入全球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让整个东盟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比如,重庆小康集团借助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在印尼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汽车智能制造基地,成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典型案例。而根据日前重庆出台《2021年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重庆将推进与通道沿线省(区、市)、东盟国家共建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更有竞争力的地区聚集,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产业协作补链成群。
鉴于此,去年11月12日,**********在第23次中国-东盟******会议上指出,中方愿推动澜湄合作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同“陆海新通道”对接,助力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地区平衡协调发展。或许为了落实中国—东盟******会议精神,重庆倡议发起者中的印尼、越南、老挝分别来自东盟东部增长区和湄公河流域。
二是中国经济进入“双循环”。去年5月以来,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陆海新通道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知道,陆海新通道是以中国西南、西北腹地为主轴,向南连通了东盟,向西通过中欧班列连通中亚、欧洲,向东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为纽带衔接起长江经济带。对内,陆海新通道在重庆等地衔接长江黄金水道,协同推进西部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形成高质量的“内循环”体系;对外,陆海新通道串联中欧班列、渝满俄等战略通道,打通欧洲、东盟、中亚及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形成“国际循环”体系。不仅如此,随着重庆等地积极谋划欧洲——东南亚(日韩)通道网络,这有助于以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为主体,构建覆盖面更广的“国际循环”体系。
三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去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标志着全球覆盖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根据计划,明年1月1日RCEP将正式生效。在RCEP框架下,陆海新通道的作用更值得期待。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RCEP成员产业发展多样性、互补性较强,覆盖了从原材料、中间零部件、到产品总装的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推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良性发展。而RCEP协定主要是为了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实现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这个与CPTPP等自由贸易协定偏重于服务贸易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集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为一身的陆海新通道,在促进RCEP货物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协商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得出,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符合多方的利益诉求,乃大势所趋。不过,陆海新通道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跨区域合作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加快建立国际合作协商机制。
众所周知,2017年以来,西部有关省区联动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推动陆海新通道从概念落地到走深走实,树立了国内垮区域合作的典范,离不开国家、地方和国际三层互动机制体系良性运作,尤其是2020年,作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重庆按照《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要求,牵头召开了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工作规则等,标志着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全面建立。这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及海南省、广东湛江市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抱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不过,目前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协商机制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来看,显然不利于其对接“澜湄合作”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级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待RCEP生效后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只是国家有关部门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而制定的规划,因此建立国际合作协商机制不是其重点。《总体规划》只是简单提出,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协商机制,吸引和带动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等共同参与通道建设。
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建立省际合作协商机制来看,陆海新通道要想建立国际合作协商机制,首先就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编制《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规划》,强化与东盟国家的机制衔接、战略衔接,注重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协调推进。今年1月,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与新加坡贸工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办公室召开2021年第一次视频工作会议透露,中新双方共同编制的《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规划》即将出炉。届时,该合作规划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共同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陆海新通道规划发展方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新两国编制的《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规划》还存在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只能视为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未来应该效仿RCEP的磋商机制,让沿线所有国家共同参与,通过磋商达成共识。事实上,新加坡也意识到这点,工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办公室司长陈如海表示,陆海新通道是新中携手深化双多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新方欢迎其他东盟国家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