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眼、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汽车、世界首个船级社认证的3D打印螺旋桨、新一代高频高性能超距毫米波雷达……一个个科技创新探索和成果的背后,都有重庆和北京理工大学的身影。 第1眼记者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了解到,在重庆市****与北京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2019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签约落户两江新区以来,已围绕6大方向,建成25个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500余人的科研队伍,科研经费达到3.5亿元。 校地融合,学以精工。重庆+知名院校,1+1>2。 前沿科学 更进一步 两亿年前的白垩纪,恐龙是地球上的绝对霸主,这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的动物,为何会在短时间内灭绝?一种主流的科学假说提出,行星撞地球,是罪魁祸首。为了应对这些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着手论证和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盯住小行星,便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复眼”项目的主要任务。 位于明月山的分布式雷达试验场,“中国复眼”静静执行着对月观测任务。去年七月,这个项目正式签约落地重庆。去年底,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机。 “中国复眼”,学名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它由多部小型天文雷达组成,通过功率叠加实现超远程探测功能。这些雷达的对齐精度需达到毫米级,排列方式类似于昆虫的复眼,“中国复眼”由此得名。 “中国复眼的观测方式,类似‘探照灯’,用电磁波对月亮进行主动照亮,因此不受白天夜晚等观测时间的限制。”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向寅介绍,复眼雷达是基于多个大孔径雷达,等效合成一部巨型雷达来实现对深空目标的观测,从而实现“看得远、观得精”。 “项目一期需要验证复眼功能,需要攻克两个难点。”向寅说。 一是要瞄得“准”,要实现4口16米大锅的轴心一齐对准38万公里外月面上的同一个点,不能稍有偏差,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各类不利因素都要在试验中如抽丝剥茧般细致考虑。 二是要打得“齐”,要实现电磁波从锅面出发,同时到达38万公里外月面上的瞄准点,时间对齐精度为皮秒级,即10的-12次方秒量级,否则不能达到最大的雷达威力。这些,需要长时间反复摸索,反复试验,才能使复眼系统达到最终运行状态。 如今,项目通过实现对月的高分辨率成像观测,验证了大系统分布式的工作模式。位于云阳县的二期工程,开工在即。 “25到36部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建成后,将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的副研究员向寅介绍。在此基础上,第三期工程,则计划形成一个由百部雷达组成的大科学装置,预期作用距离将达到1.5亿公里。 产业科技 深度融合 通过深度合作,科学设想加速落地,科研成果也在加速转化。 近日,一款高稳定性的高镍正极材料创新技术,在位于四川的生产线上完成了公斤级样品试制。这项技术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车追求更高续航里程。 其从“0到1”的关键环节,正是在重庆完成。 北京理工大学绿色二次电池与先进储能实验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作为学术带头人,已先后承担20 余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100 多件。 去年12月,随着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实验中心“喜提”两栋新大楼。300多套、总价值5000多万的国际一流检测设备,为下一代高比能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研究,做好了硬件支撑。 “过去,我们需要把材料寄回北京、排队检测。一来一回、耗费的时间通常要1个多月。如今,我们自己的设备就能满足实验需求,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绿色二次电池与先进储能实验中心的技术负责人王萌告诉记者。落地重庆后,团队研发的新材料,产业化成果丰硕。 “我们研发了两款新能源材料。其中,单晶高镍已经在宜宾锂宝投入生产线。另一款富锂产品,也即将投用一条百公斤级的软包电池中试线。” 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互利互惠。3年多来,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签订产业化项目219项,技术服务经费1.8亿元。 服务发展 1+1>2 地方的产业优势助力科技创新,学校的研发优势也反哺地方产业。 由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研发的多功能无人接驳车,可以实现自主驾驶接驳、集群智能分担、乘客人脸识别等功能。此外,该中心的77GHZ前防撞汽车雷达可以实现230米内障碍物信息感知。基于这些技术,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路侧系统快速发展,重庆智慧交通体系渐渐成形。 “我们在强化科研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积极协同重庆资源,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属地化发展。”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介绍。 如今,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先进空天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已汇聚500余人的科研队伍,累计在渝培养研究生358名。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中心已获批科技项目397项,合同经费4.4亿元,孵化高技术企业8家,累计产值过亿元。 “经费、人员、收益都不犯愁,这里是实现梦想的好地方。”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张玺如是感叹。 打造高效能科创体系,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只是一个缩影。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例,通过与北理工、哈工大、西安交大、吉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科研机构落地、科创项目落地、科研人才落地,已在3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50家新型科创研究机构、25个院士团队、2900余名科研人员。 瞄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我市还在快马加鞭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集成电路重庆基地落地,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加快创建轻金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全国创新版图中争占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