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我住过两个比较老的居住区,亲身见证了几起中心城区新市民的励志故事,也许放眼全国,也就能如此厚爱,如此接近社 会 主 义。。。以下故事绝对真实
1.80年代建造的五十来个平方的单位福利房(无产权),大约10来年前,租户是个四川一个偏远农村来的40多岁中年男人,他的职业是小工零工,没得活儿做的时候顺便收点二手家电,跟老母亲一起生活(没仔细打听别人的隐私),老母亲很勤俭也经常捡些瓶瓶纸壳帮补家用。。因为房子旧,租金450,实际上这个价只是考虑这个房子需要有人看着。。。因为怎么还简简单单添置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灶具的。。。
可能住了四年,那中年男人搬走了,后来听说,他在附近买了个小房子,彻底变成了中心城区新市民(南坪附近)!
2.靠近松树桥中学,有一套98年左右建成的单位集资房(实际上是商品房,单位统一购买了分给职工的),60多平方,二房
那里确实方便,09年左右搬走了(因为有了娃儿,住家显得太小了,所以被迫换房),空在那里出租,大约800-1000块一个月,连续租了五六年,五六波人,总是断断续续的,租户的特征很一致,都是四十来岁的夫妇,大多都是男的是下力的(建筑装修居多,那几年重庆建筑业比较火,女的要么就是超市的,要么就是商场或者帮馆子的。。),他们比较一致的就是不怎么爱惜房子,里面堆满了破东破西,看着房子被折腾的日益破旧,15年我40万把房子卖了,添了十来万在差不多的位置(接近我当时住家地方)买了个这个房子差不多大小的给老的住(刚好需要小朋友独立了。。)加上装修可能总共花了七十万(刚好赶在重庆大涨前三个月)。。后来这个房子能值100出头。。这是后话,那老房子来接盘的依旧是那租户群体,买老房子的是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两口子(一个很偏僻地方来的,记不得地方了,依稀好像是达州那边的),男的是装修工,女的是超市的,买房是为了住,并把娃儿接到重庆来读初中。。
3.在松树桥居住的时候,那时候纸媒体还比较流行,每天早上上班坐车习惯了总会买一份晨报来看,买晨报的原因还有个,上面地产广告特别多,那时候上班最大的动力就是攒钱,换房。。。。
卖报纸的其实就是在路口支起一个硬纸板,上面摆了些报纸,卖报纸的两口子男的是棒棒,但是他不是那种走街串巷的,自己有个板板车,守株待兔那种,那时候地摊经济什么的还是比较发达,所以他的活儿还是不少,女的看上去弱弱的,有点傻那种,所以他开始用纸板放在背篼上支了个报摊儿,当他去拉活儿的时候就是女的帮忙守。。。后来在旁边摆了水卖,再是几包烟。。(那时候有城管,城管来了报纸水烟什么的往背篼一装就背到楼道去藏起了。。。),以前经常光顾他的报摊儿,是因为我确实觉得两口子不容易。。
后来直到我卖房子了,很少去那边了,再后来听我家老太太讲,那棒棒在附近绸厂老家属区买房了,已经是重庆中心校区新市民了!前几年,绸厂整体拆迁。。。两口子,应该算是中心城区资产过百万的新市民了!
。。。。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重庆新市民,以及重庆常住人口。。。
另外我前些年遇到了俩85后新市民。。。他们租的是鲁能星城,再后来遇到了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购房需求是中高端住房。。。其实比我们这种老疙兜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反而更高。。。
他们都是励志的一群。。。但是,却真心值得反思。。。
然后有人又要说反思怪来了,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