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自裹布掰宗老司机的文章
关于东风和长安的合并问题,想了想,还是写个第三篇
讲什么内容呢?
这场合并,谁主导谁,不仅仅是涉及到了级别,业绩,能力,技术等诸多内容,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最根本的问题
究竟是支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
还是支持对外妥协自宫买办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中国国产汽车企业,已经大部分,甚至是普遍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甚至是国际先进水平
也就是说,时事更易,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处时期决定,例如1840年你签《南京条约》的通商部分,那是卖国贼,但是你要是按照同等内容在2020年签,你就是民族英雄(主要对外贸易方之类的发生了变化)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你能引入国外技术,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你是好样的,哪怕是买办,也是爱国买办;但如果是现在,国产已经崛起,甚至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反向碾压以日系为代表的外国品牌和合资品牌,那谁还对日系抱残守缺又无法做好自力更生,那不是自宫的买办是啥?
这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也是风向标,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者,最后用一个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没有意义的“级别”作为理由,被对外妥协给老外送钱,自己却越做越差的企业给合并吸收,是不是会让人怀疑,是为了支持行业向外国企业妥协,支持大家当买办?毕竟自主研发自力更生是需要花大价钱的。
而且东风还别不服气,你看看你自己这两年的成绩。从2016年的顶峰,仅用8年时间,沦落到不到当年的45%。并且在2025年1月,还来了个48%的超级大跳水。
从和长安的比例也可以看出:
2016年,长安:东风=72.34%
2024年,长安:东风=141.80%
2025年1月,长安:东风=236.04%
(按东风母公司总量)2025年1月,长安:东风=192.39%
说句不好听的,兵败如山倒,一个月的暴跌程度超了之前8年。
所以具体到这个合并的事情上,如果是东风合并长安(或者说是吞并),就是买办的胜利,就是惠日的那些人对于百年军工的亵渎。这和当下民族大义是背道而驰的。
这毕竟不是40年前,那个时候,能引入日系产品,全面革新国产车的方方面面,那确实没得说。即便说近一点,在东风高歌猛进的2016年(427万辆),来合并一个306万辆的长安,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真的担得起作为直管央企的角色,来碾压二级央企也是合情合理。
但现在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2024年,东风从当初超越长安121万,到现在被反超了79万,然后拿级别说事,这是啥?
关键是你合资这么多年,技术也没学会,也没把自己革新出来,在国产化一帆风顺的大潮下,不断的不进则退,这能叫高喊“我级别高”就能一笔带过的?
更何况还有个把合资品牌的淘汰平台拿来,换个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的logo,再拿来卖,还用的是“自主品牌”的名义,让外方也赚钱的操作,比如启辰、思铭、锐骐。
这叫自力更生?自我革新?怎么看也像是为了外国大爷,巧立名目,低值高价。
反过来,假设,如果东风自己利用日系的底子,自我更新,跑赢了日系,跑赢了其他国产友商,哪怕只是保持427万的年销量,面对当下也是略有下降,才268万的长安,也是理所当然提合并,这时候,高喊“我级别高”就成了没有什么意义的画蛇添足,底气到位,不需要非要提这个。
尤其看看2025年1月的数据,即便总量暴跌了48%左右,但日系占比,仍然高达53.83%,毫无疑问的半壁江山。
论自主品牌的比例,根据产销图,2025年1月,长安:东风(42064)=572.87%,说是天上地下,恐怕不过分
而2024年,长安:东风=320.40%,
崩多快需要我说么?
并且还需要问一个问题,既然是重组,试图做大做强中国汽车类央企,暂不考虑当下没有参与整合的一汽。那东风+长安的合并目的,究竟是做大自主品牌,还是做大合资打击自主?这恐怕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白了,不是自己都认为自己没有优势,只能靠级别说事,那为啥反复强调这个?本身央企合并没有任何规定说“必须按照同级别进行同等合并,若存在级别差,则以级别高者合并吸收级别低的企业”
同时历史上合并时候降级为二级的央企也不是个例,不要总想着在资历上睡觉,《高山下的花环里》,人雷军长都说过,“******的字典里没有功臣两个字!”
此时,还应当重复一下“三个代表”:
1.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谁更符合,恐怕没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