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城市工作会议、全市城市工作会议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双特战略”,加快建设临港新城、乌杨新区,改造忠州老城,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建设特色中等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既是适应重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改变“双欠”县情的必然选择,更是全县百万人民的殷切期盼。目前,我县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城市骨架尚未拉开,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全市15.96、20.8个百分点,城市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山水人文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城市记忆在逐渐消退;城市功能亟待完善,忠州老城人口密度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行车难、停车难、不文明行为等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势在必行。
二、建设特色中等城市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城市工作会议、全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一尊重五统筹”总体要求,立足“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定位、特色中等城市综合定位和三峡库区开放高地、多式联运物流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移动电竞之都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人为核心,港产城融合,着力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厚植文化、保护生态、彰显特色,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诗意山水·活力港城”特色中等城市。
(二)总体目标
到2021年,“一江两岸三片区”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
——拉开城市骨架。规划建设联通临港新城与乌杨新区、银山与忠州老城、普乐与水坪、郑公与石宝、渝西高铁、黔万高铁、沿江高速、通用机场、铁(公)路客(货)运站等区域、组团、区间骨干交通项目,初步构建起“一江两岸三片区、内外两环连八景”的城市空间体系。
——建设临港新城。按照自然+智慧、产城融合、特色宜居思路,加快建设港口物流、产业、商住三大功能区,打造渝新欧枢纽港现代化都市典范。新建集仓储、物流、加工、交易为一体的仓储物流园;配套建设市政道路、广场、公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忠州中学暨县体育中心、污水处理厂、新生深水港码头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人口集聚。到2025年,建成规模达12 平方公里、7万人。
——开发乌杨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打造医药、锂电、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四大产业集群,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市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住宅区。到2025年,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10万人。
——改造忠州老城。以修复老城生态、修补老城功能和有效疏解老城人口为目标,着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迁建忠州中学和中医院,规划建设行政副中心,整体搬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城市断头路,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库),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核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出发考虑问题,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更加体现包容性和人文关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港产城融合。强化港口、产业、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依托新生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和集聚城市人口,促进以港兴城、以产兴城、港城互动、产城融合,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城市整体功能最大化。
——延续历史文脉。充分挖掘和保护忠县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价值取向,凝聚新时期城市精神,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
——自然+智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化科技支撑,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打造智慧城市。
——有序发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强化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三、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特色中等城市
(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把“以人为本、自然+智慧、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科学编制各类城市规划。聘请一流设计团队,高标准编制《忠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忠州老城、乌杨新区、临港新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电竞小镇、银山片区开发等专项规划,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规划上适当“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优化城市空间体系。科学谋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生态建设,处理好老城与新区、功能与特色、资源与利用、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依托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隔断,组团式布局,塑造有机疏散、簇团发展的组团式城市格局。乌杨新区包括生态工业园、乌杨街道,按 “特色工业发展主战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功能定位,规划16平方公里、10万人;临港新城包括银山、高营铺、新生港、新生街道,按“临港产业集聚区、高端宜居住宅区”功能定位,规划12平方公里、7万人;忠州老城包括忠州街道、白公街道现有建成区和水坪、苏家、九蟒,按“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历史文化核心区” 功能定位,重点疏解人口,修复生态,修补功能。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强化多规协同,落实“多规合一”,依法将规划纳入县人大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行为实行终身问责,切实维护规划的连续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五)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城市对外大通道,推进渝西高铁、黔忠广铁路、黔万高铁、沿江铁路、新生港、通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沿江高速北线项目。建设三大片区互联互通路网系统,加快长江三桥、长江四桥前期工作,打通城市内环和外环;加快水坪至普乐忠义大道、县城至石宝寨沿江景观大道等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打通城市断头路。加快实施玉溪三桥、 井二桥、香山至西山、玉溪二桥至沙田大桥、交巡警大队办公楼至忠万路等市政道路项目,提升忠州老城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配套完善功能设施。注重从方便老百姓出行需求出发,科学选址建设高铁站;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合理布局公交换乘枢纽、公交站、充电站(桩)等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楼(库)。配套建设新城、新区供排水、供电、供气、通讯、垃圾污水处理、公厕、农贸市场、无障碍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乌杨新区中学、忠州中学新校暨县体育中心、乌杨新区医院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突破城市建设瓶颈。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以精装项目包向上争取资金,将城市工作细化为项目逐一落实。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空间和土地指标,做到集约节约用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加强城市土地储备和管理,坚持“深度规划后出让、生地变熟地后出让、招拍挂出让”。用好zf资金,激活投融资平台,规范PPP项目运作,有序推动有效资产证券化。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有实力、讲信誉、重质量的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科学把握建设时序。近期,重点抓好乌杨、水坪、白公和银山片区建设。中期,到2021年,乌杨新区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新区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临港新城初具规模,银山组团基本建成,高营铺组团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州屏片区积极疏解人口,外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到2021年忠州老城人口密度明显降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时开发东溪、苏家和独珠半岛。远期,到2025年,全面建成特色中等城市。严把建设质量关。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杜绝“短命建筑”,建“良心工程”、百年建筑、经典建筑。树立精品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引进一流建设团队,打造一流建筑。关口前移,严格把控资质审核、工程报建和招投标等环节,严格落实建设、设计、勘察、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等新技术新材料,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建筑。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