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楼
发表于 2014-9-24 13:32
|
|阅读模式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双福新区
吹响产城融合“冲锋号”
记者 廖 洋 通讯员 曾 真
| 发布日期:2014-09-24 |
| (7).jpg)
双福新区新貌
顺“天时”以辨趋势,谋“地利”以干实事,聚“人和”以求实效。近年来,双福新区这方土地热闹非凡,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硕果累累,不论是土生土长的江津人,还是重庆主城的市民,大家都会惊奇发现,他们的生活正与江津一个名叫“双福”的地方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联”:今后,他们不仅有可能去那里买车、读书、就业、购物,甚至一日三餐也离不开那里。
发展的步伐可用经济数据证明。今年1至8月,双福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3.8亿元,同比增长29.9%。纵观产业结构,双福新区围绕重庆汽车摩托车、笔记本电脑等两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工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其中,新区入驻企业从2006年38家到现在的340家,增长了8倍;工业产值从2006年的16亿元到2013年的310亿元,增长了19.35倍。
目前,双福新区的汽摩产业集群以东风小康、润通动力、铁马汽车、潍柴嘉川、津浦科技五大汽摩整车为龙头,共有150余家零部件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全球科技百强企业台湾群光集团为代表,共有60余家笔电配套企业,产品涉及键盘、鼠标、摄影头、触控面板、导光板、电源适配器等产品。
城市建设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业产业的率先发展,双福新区的城市与工业已催生“化学聚变”。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从2006年至今,双福新区的城市建成区和在建区,已由2平方公里扩至22平方公里,按照新区规划,未来的双福将形成43平方公里、45万人口规模。
更令人欣喜的是,双福新区的城市建设不单单是发展房地产的“老路子”,在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方面,双福已建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及重庆市城市建设管理学院等6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已超4万人,育才中学已于今年9月建成招生,初步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探秘诀
抢占先机当好“桥头堡”
“产城融合”这一名词的诞生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纵观全国,不少地方均吹响了产城融合的“冲锋号”,但失败案例却不少见。那双福新区是如何在产城融合中获得成功的?
简简单单6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完完全全概括了双福新区成功的秘诀。
天时:双福新区能有如此高速的发展,首先得益于重庆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这一契机,工业园充分发挥双福作为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的区位优势,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紧紧抓住产城融合这一核心点,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合理的规划和科学部署带来工业和城市协调共存的发展。这不是简单的将工业和城市放在一起,而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打造的良性循环系统。
地利: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位于江津北大门的双福新区,与重庆主城本就连成一片,它北邻沙坪坝的重庆大学城、西永综合保税区,南倚江津正在建设的城市核心组团滨江新城,东接九龙坡的九龙工业园,距重庆主城区陈家坪、杨家坪、沙坪坝仅18公里,距江北机场50公里,45分钟车程。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的划分,双福新区正好位于重庆都市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的衔接带上。正因如此,双福在接受主城辐射与带动、承接主城产业转移上占尽“先机”。
人和:10多年前,双福还是一个仅有数千场镇人口的纯农业镇,现在已是一个15万城市人口、300多亿元工业产值的新兴城区。这当中,离不开双福百姓在城市大发展中展现出来的决心,也离不开党委zf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各类投资商对双福的信心。当前的双福新区在人们的鼎力支持下,以不断递增的速度越跑越快,迎来了经济大发展的高潮。
看未来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走进双福新区,厂房鳞次栉比,小区交相辉映,取得的硕果已展现在世人眼前。那么,双福新区的将来如何发展?记者了解到,在被纳入重庆“半小时经济圈”后,双福新区更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模式、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和高端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了有机配合。
“今年,我们将突出抓好‘两个加快’。”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双福工业园的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22%;规上工业产值330亿元,同比增长27.9%;城区人口达15万人,建成区及在建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新区将积极推进并实现理念融城、规划融城、交通融城、产业融城、管理融城,把双福打造成江津融城发展的“先行区”,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实现新区城市和产业之间活力互补、融合发展,把园区打造成江津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此外,双福新区依托缙云山脉以及几十个大型湖泊等优质资源,着力打造恒大集团投资建设的游乐城(西部新版“迪斯尼”)、沙滩游泳馆、八国温泉城、足球学校、中韩美容整形医院等8大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双福将成为我区乃至全市重要休闲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将达300万人次以上。
谈感受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否成功,最有发言权的是吃住行均在那里的老百姓。昨日,记者走进双福新区,倾听产城融合为大家带来的变化。
“现如今,我彻底爱上了这里”
受访者:高常 41岁 上海人 双福某外资企业高管
“我来双福已经5年了,这里发展真是太快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常一直在感叹双福的发展速度。
问及高常为什么在5年前会放弃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来到双福这座新城工作。他坦言,是丰厚的待遇。但他接着说道,这已是5年前的想法,现在的双福,已让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变化最大的当然是交通。”在谈及对双福变化最大的感受时,高常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前几年的招聘过程中,自己遇到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公司太偏僻,交通不方便,不少应聘者在前来公司的路上“逃跑”了。出发前,高常会在电话中告知对方路线,结果,不少应聘者在半路上打来电话:“实在太远了,我不来了……”根据高常的记忆,在4年前,因为交通问题最终没有前来的应聘者中占了50%左右。
“如今,我是彻底爱上了这里。”高常作为双福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他说,自己已习惯了双福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从石桥铺开车到单位,每天下午5点,从双福开车回家,来回仅要1小时,便捷的交通和丰厚的待遇让自己在重庆找到了爱情,他正在考虑在双福育才中学旁购置住房,让3岁的儿子以后来这里读书。
“留下来,赚了钱也养了家”
受访者:王达福 双福人 34岁 双福某企业技术工人
曾经,为赚钱养家,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北上广”等地打工。34岁的王达福就是其中一员。
王达福是土生土长的双福人,1999年离开老家,外出打拼。婚后,抱着外地机会多、工资高的想法,夫妻二人辗转于云南、山东、江苏等地。“以前在苏州一家食品加工厂上班,月工资有四五千元。”王福怀说,除去生活开支,每月基本能存下三四千元。
为了生活,夫妻俩在外漂泊了13年。
近年来,双福新区已成为宜居宜业的热土,外来企业纷纷入驻。与此同时,有关单位部门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举办招聘会,服务当地企业,吸引外出民工回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将就业的目光投向家门口。
今年春节返乡,王达福目睹了家乡令人振奋的变化,于是决定和妻子一起留下来,在双福找家企业就业。
“你看这马路,这学校,这医院,哪一点比沿海大都市差?虽然工资少一点,但物价低啊!”王达福说,自己至今依然记得,以前外出打工,几年才回家一次,尽管平日有电话联系,每次回家,感觉到儿子对自己有些生疏。他担心,长此以往,父子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淡。如今好了,儿子就在身边,天天都看得到,和我们亲热多了!说起儿子,王达福脸上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jpg)
整装待发的东风成品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