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新华社重庆12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凯)中超公司2014年收入突破4亿元,中超上座率名列亚洲第一——就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迎来最红火赛季的时候,刚刚冲入中超的重庆力帆却被曝出了要转卖的传言。这强烈的对比让人吃惊,不过细细品味却又在情理之中:中国足球愈加成为企业的私产,玩得起的相互斗富,玩不起的只能一卖了之。 职业足球联赛依赖市场化投入,没钱就别玩,这是规律,因此赞助商发生变更再正常不过,欧洲大俱乐部换老板还不是跟换衣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力帆不搞足球了根本算不上新闻。但是,欧洲俱乐部再怎么换老板,俱乐部还在;在中超,力帆不玩了意味着力帆足球俱乐部将不复存在,进而对新赛季中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力帆不搞足球了就是大新闻。 为何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因为在中超,俱乐部和赞助商就是一体的,俱乐部的名字就是赞助商的名字,所以中国足球职业化20年来,俱乐部更名如走马观花,而欧洲百年俱乐部却比比皆是。然而近年来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倒在金元的刺激下,中国足球愈加成为企业的私产。 在恒大、鲁能、国安、富力等俱乐部赞助商大手笔下,大牌外援外教登陆中超,比赛更精彩好看、球市日益火爆,从而催生了红火的2014赛季。但这种繁荣仅仅是重金催出的“肥膘”,因为2014年中超赛事版权的收入仅由去年的3600万元涨至今年的3866万元,门票收入由去年的3.3亿元降至今年的1.2亿元。俱乐部赖以生存的转播权、门票没有多大改观,中超球员的薪资却连续4年的涨幅都在20%以上,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俱乐部的负担,俱乐部更加依赖赞助商,形成恶性循环。 河南建业花了2亿元才勉强保级,要让做实体经济的尹明善拿出如此重金的确为难,坚持15年足球的力帆要转卖实属无奈之举。于是,中超之间高富帅和矮丑矬更加泾渭分明,以房地产为主的大私企看中的是广告效应,国企看中的是政绩,这些赞助商是否真正为了中国足球从他们在青训上的投入就可以看出来。一旦情况有变,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俱乐部的命运也将像力帆一样,最终伤害的还是中国足球本就脆弱的根基。 坐拥亚洲上座率第一的金饭碗却没饭吃,力帆撕掉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遮羞布。必须要让足球回归社会、回归体育,而非企业的工具。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把联赛运营权交给俱乐部即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