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设计中非正式提案中的障碍赛 最近,在提案前以干部会议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非正式提案的情形变多了。因为这种场合并未集中为最终3案,而是先提出8案水平的设计案,所以有人称为“8案提案”。 我年轻的时候从事广告设计,也曾经被客户的这种“恐怖的台词”打败过。设计要交稿的时候,总监说出“抓不着头绪”的瞬间,整晚的工作化为乌有,又得要熬夜工作。所以即使是现在听到这句话,也会反射性地心头一惊。不过即使如此也要重新打起精神,一面争取时间,一面解释:“这个嘛,因为品牌化是未来策略,是您感觉陌生的新设计,所以才会有抓不着头绪的感觉吧!”“如果是现在就能理解的设计,那么到了未来就变成陈旧的设计,所以如果您一开始就能理解的话,我们可就麻烦了!” 对于经营者而言,眼前的设计与自己既有形象迥异,必须以正确眼光决定,因此精神上的负担很大,当然会产生不安:“这个真的已经研究过所有可能性了吗?” 但是,一面接受提案,一面始终浏览各个设计方案,就会看出端倪而逐渐安定,不再怀疑:“一定要从这8案里选出吗?”所以,即使在非正式提案时听到“抓不着头绪”之类的话,设计师也不必慌张。 先定形体,再论颜色 色彩会因为个人的童年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而有明确的好恶。关于色彩的设计多会与个人的主张相抵触,使得对话难以进行,所以颜色留在以后讨论。 有时也会有人提出意见,要求至少在色彩方面保留现有精华,不过当然是以形状与色彩都一次改变的效果比较明显。在提案时应提供“本案用这个颜色比较合适”的比较数据。如果能按各种色彩展开最好,不过采用的颜色数目有限,所以不可能来讨论所有颜色。因此可以准备一张A3用纸来展示色彩讨论的经过。 色彩不会由某一企业独占,而且以后可以进行改变。所以关于颜色的策略性决定最后再做就可以。 不能用襟章来决定标志 有的干部从一开始到最后都在关心襟章,但是襟章说起来不过是对内向心力的标志,是提升归属意识与士气的设计。襟章在机能上接近身体上的装饰品,在传达上的影响力,若是用其他项目来比拟的话,不过是相当于广告招牌或海报上的一“点”。 在品牌化设计的时候,因为重点更多放在对外的形象传达上,所以应该重视形象传达的效果。对于企业最重要而且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是指标、广告与包装。因此,好的设计就是实际使用那些项目时产生好效果的设计。 设计师并不会轻视襟章或公司旗等接近企业“心”的部分。归属以事实识别上最重要的关键词。不过,因为干部会有太过重视襟章与名片的倾向,所以我认为要权衡整体的均衡,采取策略性的观点来选择。 企业合并与打算股票上市企业的提案 在以公司生存为赌注的企业合并品牌化时,提案有其独特的气质。员工也变成“宿命论者”,认为“由于最近可能重整,公司名称与标志都有可能改变。”有的甚至连经营者都不出现。一开始就不让保守案以外的设计出现,或许是为了避免不安定感,倾向于采用稳定的圆形块状标志加粗文字的标志类型,喜爱信赖感、安心感的形象、简单明了的形状更甚于具有先进行与跃动感的形象,这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局面必须团结一致以求突破,所以会寻求“块”状的标志吧。 当然,也有积极向前的合并企业,大多是两家公司的经营者都出席,以免互相谦让,同时确实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都比较倾向于采用崭新“另类案(A案)”设计。 公司状况而有所差异,一般认为1周是适当的期限。如果时间太长,在脑海中游移不决,朝三暮四只会造成混乱。第二天再看喜好变了,第三天来看又回到原点,所以反复思量再下一次是否又会改变,最后总算下定决心决策。我认为上述的模式是适当的,换言之,可以凭第3次印象来决定。如果说因为时间还很充裕,所以将定案时间延长到提案的1个月后甚至半年后,就会打乱品牌化的节奏,士气也会低落。 另一方面,也有在提案现场最后定案的例子。我也目击过好几次决定的瞬间。九州岛某家电视台提案结束以后,我告知“请在此稍候”就被带到别的房间等了40分钟左右。我们听到原先在会议室中只是安静地听取简报的人们,竟然侃侃而谈,发出高声讨论的声音。不就过来招呼我们说:“已经决定了,请回座。”我们回到会议室坐定,老板就宣布:“决定采用A案。” 因为在日本有把设计师视为“艺术作品”的倾向,所以会避免在设计师或是作家面前进行各式各样的批判。因此,真心的讨论往往在设计是离开以后进行。 东北地区某家银行的定案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行礼如仪提完案以后,我催促:“那么就请行长决定采用哪一个设计案。”几十位参加者顿时都寂静无声。 行长在自己的作为与最终候选方案的面板之间往返了两次。期间大家都静不作声。他在第2次要回到自己作为的时候,走到窗边稍微停了一下,向外眺望,然后忽然露出微笑,回到自己的作为宣布:“就用A案吧。” 在某家快速成长的连锁流通集团,老板及专务推荐的设计案与年轻干部集团推荐的设计案不同,他们分成完全不同的两派,在我们的面前开始讨论。老板有40多岁,而30多岁的年轻干部也都有店长经验,非常有自信而毫不退让。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展开辩论且互不相让。令人惊讶的是,老板做出让步,决定采用年轻干部集团力推的设计方案。 我对老板说:“能够畅所欲言,真是一家好公司。”老板回答说:“现在采用他们推荐的设计方案,今后他们会更加努力为我工作。结果是中了我的深谋远虑。” 在美国与英国也是当场决定。在美国,即使是大企业也是由2~3位年轻的负责人到设计公司来,当场定案后就离开,没有之后再翻案的例子。 最后定案时的注意点 最终3案,是所谓的有质量保证的设计“从其中选出任何一案都没问题”。虽然比较各案会产生相对评价,绝不会有所谓的不良品。但是,因为每一案都有其不用的个性,所以企业选择不同的设计案会对未来的企业品牌策略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最后定案的经营者,应该要检讨到自己也能介绍的阶段才做判断。从8案缩小到3案时会附上“联络簿”,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附上评价表作为参考。这是为了让各个不同设计案所拥有的个性能够更未明确,使大家产生共通的认识。 从做成的评价表看,3个方案好像存在巨大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不过只是通过三种方案的比较勉强提出的。其实只要认知到,这个阶段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符合设计水平的要求就够了。 设计的印象,是会受到当时情感影响的微妙产物。再决定设计时,会与个人的思维惯性相关,而产生“如果那个人推荐A案,我自己就推荐B案”的结果。因为设计并没有正确答案,所以不论决定哪一个,都会感到不安:“这个是正确的选择吗?” 另外,也会想到“如果变更设计的后果,使公司的形象与知名度下降、业绩衰退的话怎么办?”“已经决定采用这种设计,但是往来客户与与员工会怎么说呢?”等。然而,就算是选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设计方案,别人还是可以不负责地做出各式各样的评论。个性的部分就足以说成是离经叛道,“活跃的”可以说成“浮躁”,“沉着冷静”的可以说成“阴沉”等。所以我认为对候补案只要用自己的眼光决定,最后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它了!” 只要最后定案,杂音也就会消失 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自己心中有了决定,那个选择立即就变得不可动摇,以往的疑虑就此烟消云散。有信念的人是听不进恶意批评的。员工也会因为“老板明智地采用了这个设计方案”而喜悦,往来客户也应该会给予祝福。 我迄今听过几十位经营者在日后谈及的相关轶事。据说某家电气公司的老板召集海外据点的负责人发表新理念与新标志时,某位外国分公司的负责人靠近说:“看到这个标志,我就完全了解了老板先前所说的理念。” 九州岛的某家银行行长对自己决定的标志感到不安。在正月的OB会上,一位总是指手画脚的前辈靠近过来,行长心想:“八成对新标志,又有什么意见。”结果那位前辈说:“老弟,那个标志可是相当不错哟!”行长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听到这个故事时,我感慨:“原来还有比行长更伟大的人啊。” 某家商社的老板在决定采用A案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转向我说:“决定这样的设计还不知道会被世人说些什么呢,原田,你可要负责任哟。” 无论哪一家企业都是一样,一旦决定的设计对公司内部公开以后,原本推荐其它方案的人也就忘记他原先的选择而毫无芥蒂地拥护新标志。从来没听过“还是未选中的那个设计案比较好”的声音。 搜油网:souyou9.com 转 lan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