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青山碧水间 玉带舞起来2015-06-24 00:00:00 来源: 武陵都市报
分享到: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
核心提示
崎岖的山路,满地的淤泥,颠簸的石子路,这些都曾是黔江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
有一首歌《我心中的路》唱到:“世上的路有无数,最难忘我心中的路。它是希望它是追求,是生活永恒的召唤和归宿。路啊路,总是把我来鼓舞!”
“十二五”以来,黔江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从泥泞小道到碎石路再到水泥路、沥青路,如同歌词所说“总是把我来鼓舞”,悄然改变着黔江人的生活。
6月12日,海拔1400多米的白土乡三塘村小地名白沙塘处,石华东停下卡车,翘起翻斗,把又一车混凝土倾倒在村路上。“砂浆到了,搞快点,把它铲过来,尽早完工这条村道路的硬化工程,咱们进黔江城就全走好路了!”李泽玖、满家银、王廷碧等农民工卯足劲,抬起头拭去额头上的汗珠,又忙了起来。
“1998年,我驾驶的第一辆车是四轮农用车,如今开的车是第四个了。”石华东说,他驾车17年,见证了农村公路通畅计划向纵深推进的历程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
车厢里的砂浆卸载完毕,石华东又点燃发动机,松下刹车,让车轮转动起来。他双手握着方向盘,向三塘村小地名长连池处的混凝土搅拌场开去。
石华东是土生土长的三塘村农民。他说,如今,从长连池经白砂塘,再到龙嘴岩的村道路全长8公里,正在实施硬化。2012年,从长连池连接白土乡zf所在地长为15公里的村道路,实施了水泥路面硬化。2015年,启动了金溪八角至白土乡场镇的路面大修工程,届时从白土乡至黔江城的公路都将铺上沥青路面。
“十一五”期间,黔江区抢抓农村公路建设机遇,全力推进以乡通畅、村通达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乡通畅率100%,村通达100%,村通畅率62%。但因地理条件和历史欠账等因素,黔江区的农村公路仍存在公路网格格局未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率低,养护管理薄弱等问题。
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底,黔江区村公路虽然全部得到通达,但仍然有83个行政村不通畅。
由于村公路不畅通,生活在三塘的村民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检查,常常是小病拖成大病;由于村路不畅通,曾使三塘村优质白菜运不出山,腐烂、倾倒让村民无比揪心和遗憾;由于村路不畅通,致使有“盖上冰城”之称的三塘美景,藏在深山人未识,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石华东说,在村公路未实施硬化之前,三塘村民曾形容自己脚下的路,晴天就是“扬灰路”,雨天行走“水泥路”。
二
“三塘村民盼通畅路、盼致富、盼走下高山,能快速进入黔江城的迫切愿望,越来越强烈。”石华东说,近年来,村民想通畅路的呼声越来越高。
村路通畅,迎来了曙光。
“十二五”时期,是黔江区新农村建设的攻坚时期,为抢抓战略机遇,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面貌,确保在渝东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促进黔江中心城市建设,黔江加快推进以村通畅项目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
2011年5月29日,黔江区zf下达《关于加快推进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的通知》。目标任务是以行政村通畅工程为重点,2011年至2013年,每年实施不低于150公里的行政村通畅工程项目,安装防撞护栏不低于50公里。到2013年底,已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超过500公里,安装防撞护栏150公里,解决全区83个行政村(社区)的通畅问题,使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农村客运。到2015年底,力争累计实施村通畅工程1000公里。
“2013年,从白土至三塘村长连池全长15公里的村公路得到了硬化。”石华东说,三塘村公路硬化后,老百姓出行不但方便了,还为打造高山避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
“三塘村的村公路实施硬化,是黔江区村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区交委规划计划科科长张咏曦说,如今,黔江区已解决了46个撤并村通达通畅问题。撤并村通畅工程是一项民生实事工程,区委区zf非常重视。2015年12月30日前,全区128个撤并村通畅工程将全部销号,撤并村通达率将达100%。
三
白土乡有“盖上冰城”“坝脚南国”之称,海拔从600米上升到1480米。石华东说,从白土乡zf所在地到三塘村长连池的山路,陡峭而崎岖,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骑摩托车不敢靠边走,开车不敢往山下看,就担心摔下山崖去。”石华东说,以前从白土集镇到三塘盖的公路,由于一直没有安全护栏,他开车运货总是心惊胆战。
石华东说,2014年,从白土到三塘、白土到金塘、白土到安堡的农村公路,安装了防撞护栏31公里,群众出行有了安全保障,他开车运货也有了安全感。
“在硬化农村公路的同时,另一件喜事又来到了三塘村。”石华东说,三塘村里有了便民桥。
在三塘村小地名马家坪,是三塘村民的烤烟种植地。这里有一条小小的溪沟,阻碍着村民干活的去路。一旦遇上洪水,溪沟就难以跨越,村民无奈只能趟水横渡。为了让村民种植烤烟行路方便,在马家坪修建了一座便民桥。从此村民收割烟叶就直接把三轮车开到田地边装运,肩挑背磨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马家坪的便民桥竣工了,当地群众称它为‘连心桥’。”石华东说。
四
有了路和桥,交通运输方便了,信息更畅通了,三塘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顺着石华东手指的方向望去,数百亩肥沃而平整的土地连成一片,白色地膜上长着绿油油的烟苗,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微风拂过,呼呼之声时强时弱,奏响着动听的乡村乐曲。
在小地名长连池处,一栋栋别墅坐落在硬化的公路边。山边的空地上,一排排的烤烟房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了路,运来了耕作机,人均占有耕地量大的三塘村开始大规模发展产业。2014年,仅1300多人的三塘村,通过土地流转,产生160多个种植烤烟的小型农场主,共收获烤烟100多万斤,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村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区交委主任何福元说,为消除安全隐患,2014年黔江区启动了公路防护栏“生命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安装约405公里的乡村公路防护栏。
青山碧水间,“玉带”舞起来了,长路小桥连接着农家,城乡生活正加速融合,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悄然改变着黔江人的生活。
(记者 龚杰品 文/图)
大事记
2010年,实施村通畅工程16公里。
2011年,实施村通畅工程120.7公里。
2012年,实施村通畅工程330公里。
2013年,实施村通畅工程120.2公里。
2014年,实施村通畅工程207公里。
2015年1至6月,正在实施的村通畅工程为127公里。下一步计划正在下达中。
见证人感言
“随着农村通畅工程项目的实施,给黔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石华东说,他从1998年开始驾驶车,17年来,他开的车是第4台了。前些年,他的车多次陷在烂泥路上,心里着急又无奈。如今,由于村通畅工程的实施,驾车行驶在水泥路面上很平稳,别提有多舒服。
石华东说,他和其他驾驶员一样,非常感谢国家zf给农民做了一件热乎乎的民生大好事。
记者手记
黔江农村公路实现通畅,不是一句空话。“十二五”以来,黔江农村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得益于国家和市级相关单位的支持,也融入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凹凸不平的乡间泥路,一座座便民桥取代了溪沟上的“三根木棒”。
从三塘村农民群众的笑颜中,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安康,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条条村路到农家实现通畅,有烟叶不愁运不出,栋栋别墅平地起。”这几句话,正是农村公路通畅让农民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本文来源:武陵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