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图库!!
查看: 195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13 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商务网,重庆电子商务第一网!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一、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
1.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2.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00条,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总人数达到5.26亿人次。
3.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形成以长江三峡、世界遗产、山水之都及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的多类型、多层次、组合优势明显的旅游产品系列,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创建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
4.旅游服务品质明显提升。国家A级旅游景区设施配套完善率达到100%,成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互联网”“旅游+产业”取得明显进展。
5.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在国际国内相关权威旅游组织、机构、媒体对国内旅游城市评价中,保持排位靠前。
二、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
6.建设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建设国际大都市旅游目的地。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载体,都市功能核心区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和美丽山水风貌展示,发展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美食、文化娱乐等都市旅游,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以“五方十泉”温泉旅游为引领,乡村民俗及生态体验并重的短程休闲度假旅游,打造环城休闲游憩带;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旅游。到2020年,大都市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新增国家4A级以上标准的旅游景区21个,建成市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16个,建成特色旅游镇45个。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线路60条。
——建设大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依托长江雄奇的自然山川、丰富的历史积淀、深厚的生态底蕴,突出“高峡出平湖”的建设奇迹和景观特色。重点发展峡谷观光、文化体验、生态度假旅游。推进区域旅游协作,与湖北共建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带,与四川、陕西共建秦巴山旅游区。到2020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旅游总收入820亿元,新增国家4A级以上标准的旅游景区15个,建成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8个,特色旅游镇35个,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线路35条,把三峡邮轮打造成为世界内河邮轮旅游精品。
——建设大武陵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突出“神奇武陵风光,隽秀乌江画廊”等自然生态和“土家族苗族风情、淳朴古镇边乡”等本土民俗文化,加快大仙女山、乌江画廊、武陵仙乡、世外桃源、黄水林海、边城古镇主题旅游区开发。重点发展山地度假、民俗体验、养生养老旅游,与湖南、湖北、贵州共建大武陵山旅游圈。到2020年,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旅游总收入680亿元,新增达到国家4A级以上标准的旅游景区9个,建成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6个,特色旅游镇20个,特色民俗文化村(寨)100个,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线路25条。
7. 构筑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山水重庆都市风情之旅。重点展示两江四岸、四山两脊山水大格局,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多元文化,大力提升“江城”、“山城”、“不夜城”和“五方十泉”品质,按照以点串线的要求,着力打造美丽山水都市之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旅、山城夜景之旅、世界温泉之旅、美食购物及文化娱乐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城市新区休闲度假之旅。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提升大足石刻等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号召力,深度挖掘和整合区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体验旅游走廊;提升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号召力,整合各类景区和度假区资源,打造世界级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廊道。
——渝东北环长江三峡湖光山色之旅。深度开发人文及生态资源,构筑以万州、巫山为支撑,长江干流东西横贯,两侧腹地环湖延伸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主题旅游线。重点打造世界邮轮之旅、峡谷观光之旅、环湖自驾之旅、生态度假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渝东南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之旅。形成以黔江、武隆为支撑、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世外桃源主题旅游线。提升仙女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号召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推动渝东南武陵山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印象武隆”“梦幻桃花源”“天上黄水”等实景演艺精品,整合濯水古镇—蒲花暗河、西沱古镇、洪安边城和“十里花灯”等资源,重点打造山地休闲度假之旅、高山避暑纳凉之旅、民俗文化体验之旅、养生养老之旅、边城古镇古村(寨)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
8.构建四级目的地体系。
——旅游都市。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聚集和辐射功能,引领和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建设中西部旅游资源配置中心、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旅游区县。重点提升旅游承接传递功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辖区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万州、黔江、巫山、武隆等支线机场城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承担区域游客组织及服务功能。
——旅游乡镇。重点做大特色旅游产业,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镇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多类型旅游小镇,突出特色和品牌。
——旅游景区(旅游村寨)。按照“景区+新村”发展模式,整合景区周边资源,拓展休闲度假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和文化内涵,配套发展产权酒店及中高端民宿,加快文化乡村、生态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旅游要素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特色突出的多类型旅游景区(旅游村寨)。
三、建设七大品牌体系
9. 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加快沿江景区提档升级和两侧腹地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推进奉节—巫山—巫溪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开发三峡低空、自驾、滑雪、露营、徒步、登山探险、科考、研学旅游等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建设长江三峡生态文化旅游长廊。推进长江干流、小三峡等支流、沿交通干线等多彩风景廊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县、生态旅游镇、生态旅游村等生态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三国历史文化、名山民俗文化和库区移民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加快重庆邮轮母港体系及沿江游艇基地规划建设,优化和完善沿江旅游码头及配套设施功能,打造国际内河邮轮旅游精品。积极争取在重庆设立“中国内河邮轮旅游试验区”,把重庆保税购物和离境退税试点政策延伸到三峡邮轮。加强与长江中下游邮轮旅游合作,推动江海联程旅游,共同打造世界级江海联动的邮轮旅游精品。
10. 建设世界美丽山水之都。推进主城山水都市风貌建设。保护好两江四岸生态资源、城市景观眺望点及视线通廊,展示主城山水格局。规划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组团公园、社区公园及慢行、骑行系统,拓展城市生态、文化、游乐等公共游憩空间。提升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餐饮娱乐于一体,滨江依山的生态旅游新景区。实施“两江四岸”滨水休闲观光游憩工程、都市景观风貌与环境治理和亮化工程,进一步推进灯饰工程建设,提升两江游品质,开发新的观景线路,打造“山城夜景”品牌,增强美丽山水都市全天候观景功能。
11.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功能,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做大做优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丰都名山旅游景区,推进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态利用主城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系列。深度挖掘巴渝文化、移民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资源价值。加快抗战陪都影视文化城等景区建设。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提升和丰富景区景点内涵,拓展服务功能,做大“红岩联线”旅游品牌,打造英雄城市品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演绎艺术文化,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推进六旗主题乐园、重庆华侨城、万达文旅城等建设,新建一批文旅融合新景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旅游景区景点转型。支持更多文化业态进入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内涵,延长旅游产业链。建设和完善展示标识系统。按照双语要求统一规划和建设文化标识系统,完善博物馆、陈列馆和纪念馆等文博系列的规划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培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形成文化旅游主题精品线路20条。
12. 建设世界温泉之都。推进健康养生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拓展温泉景区休闲度假、会议、康体、养生等功能,延长温泉旅游产业链。推进温泉泡浴保健养生与中医药、佛教、道教、茶道等传统养生文化及瑜伽等外来文化相融合,丰富产品和服务业态设立温泉发展研究院,加快温泉产品、业态、技术研发及服务创新,研究制定温泉行业标准。培育温泉旅游线路15条。
13.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与购物之都。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之都,发展商务旅游。加快国际商务区建设,优化商务通关、结算、投融资、政务等商务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城市,发展会展旅游。加快配套设施及旅游功能提升,把悦来国际会展中心打造成为国际会展旅游集群。加强会展及节事活动策划,打造国际会展品牌。进一步优化会展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打造中国西部国际购物天堂。规划建设集购物、展示、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世界吸引力的“国际免税购物中心”。发展离境退税商店,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建设一批国际购物旅游示范区。
14. 建设国际休闲度假之都。打造山地—森林型休闲旅游度假区。推进现有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新景区,打造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深度开发江湖型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级、市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休闲度假示范城市。依山傍水建设城市游憩区、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游乐空间、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等多类型城市休闲旅游空间形态。打造旅游特色街区,规划建设主题旅游园区和旅游城镇,创建一批休闲度假示范城市。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标准旅游度假区30个以上。
15.建设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推进乡村旅游与景区融合,与小城镇、新农村、整村、片区及高山生态移民扶贫、特色农业基地及园区建设结合。推进乡村旅游向组团化、镇域集群化聚集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乡村旅游点延伸。加快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标识、宽带、停车场、厕所、休闲体育设施、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加快产品及业态创新,发展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庄园酒店、乡村民宿、旅游创客基地等新兴业态。实施“后备箱”工程,开发旅游商品。推进单一农家乐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娱乐、购物等多重功能转型。做大做响以“巴渝人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系列。到2020年,建成100个特色旅游镇,100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2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创建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中国精品民俗”和“中国乡村度假地”品牌,建设一批国家乡情、市情教育与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协会,发展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农家乐连锁超市、乡村旅游合作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扶贫开发模式。
四、创新旅游发展业态
16.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重点开发市区、市郊自驾游以及长江国家风景道、环武陵山国家风景道自驾游线路。建设一批为自驾游客提供住宿、露营、就餐、汽车维护、医疗救援、资讯服务等综合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重点推进渝北客乐得、九龙坡乐耕农场、沙坪坝国际慢城、巴南常青国际澳洲风情园、万盛黑山、铜梁寂寞湖、(石柱)沪蓉高速冷水服务区、重庆市自驾游集散中心等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
17. 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建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开发中医药观光、文化体验、养生体验、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以及夏季避暑为主的候鸟式养老及休闲养老、疗养型养老等养老旅游产品。培育一批药膳餐饮企业和健康养生旅游企业。加强养生养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旅游设施,建设一批养生养老旅游基地。
18. 积极培育低空旅游。以重庆成功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旅游与通用航空产业融合。重点培育都市观光、三峡观光、喀斯特地貌观光等精品线路。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级旅游度假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场、热气球、滑翔伞起降场地,发展多类型的低空旅游产品。制定全市低空旅游行业标准及发展规划,规范服务标准及市场秩序。到2020年,建成一批低空旅游示范基地。
19. 推进体育旅游发展。依托重庆山、水、林资源,大力发展山水运动旅游产品。将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独竹漂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及龙舟、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与景区及民族传统节日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和完善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邀请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品牌,发展赛事体育旅游产品。
20. 推进工业旅游发展。深入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工业历史游产品,建设展示工业传承、百年企业、厚重历史的工业旅游载体。发展工业现代游产品,建设工业旅游示范点。培育工业参与体验游产品,挖掘工业生产中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环节,提升游客吸引力。到2020年,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工业旅游项目。
五、提升六大支撑体系
21.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拓展国际旅游通道。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站楼硬件升级、软件提升,完善万州机场国际航站楼服务功能,增设国际航空线路,构建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完善国内多式联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铁路通道建设,力争增开旅游专列,提升铁路中远程游客运输能力。加快连通市内外、覆盖所有区县高速公路网构建,畅通中短程游客入境通道。推进干线航道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朝天门旅游客运码头及沿江旅游码头改造升级,提升水上旅游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与国内枢纽机场的连接,畅通国内远程游客入境通道。推进“城景通、景景通”旅游道路工程。加快旅游交通联接线建设,促进城市、交通节点与景区以及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各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景区(点)延伸。重点建设大仙女山旅游环线、奉(节)巫(山)巫(溪)旅游环线、万开云旅游环线、渝西旅游连接线等10条旅游联接路。提升交通道路旅游功能。推进旅游交通干道绿化、美化以及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打造“一环五射线多段”旅游风景道体系。建设西部地区、区域性和县域性三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点),满足到访游客咨询、集散、购物等服务需求。
22.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游客服务中心(站)建设。结合同级旅游集散中心,统筹建设市—区域—区县—社区(景区)四级网络化游客服务体系,突出旅游咨询、旅游组织、旅游管理、宣传推介、旅游监管等功能。全市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站)按照统一LOGO标识、统一装修标准和设备配置、统一配发宣传资料、统一工作人员服装、统一岗位业务知识培训“五统一”方式进行规范。构建国际化旅游标识系统。重点包括旅游目的地道路引导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游客集散及服务中心标识,相关旅游宣传资料、旅游网站、旅游服务热线,城市公共场所相关图文标识等。推进旅游市政设施配套。加快建设和完善景区、旅游镇、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区停车站点、停车场,完善重大旅游项目、景区、特色旅游乡镇的水电气和环保环卫设施配套。持续实施厕所革命建设行动,实现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全部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等级。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23.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国际化旅游龙头企业。支持重庆旅游集团等大型旅游企业打造品牌型、龙头型旅游服务集团。推进传统服务企业提升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星级饭店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加快发展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做强餐饮购物娱乐企业,深入挖掘重庆餐饮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商品质量和特色,改善购物环境和条件,提高游客购物消费支出。推进旅游娱乐与公共文化平台的结合,丰富旅游娱乐活动。发展新型旅游服务主体。鼓励中小旅游服务企业联合发展,建立旅游企业联盟。积极推进新型专业化旅游企业发展。优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环境。促进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完善涉旅并联审批机制。
24. 建设国际化旅游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zf、社会、企业联合投入机制。创新旅游标准体系,建立由zf主导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自愿性标准构成的新型旅游标准体系。改革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快推进国际化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旅游标准与相关要素的融合和旅游标准领域的拓展,重点推进旅游支持系统标准、旅游目的地标准、旅游信息技术标准及乡村旅游、低空旅游、工业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标准研制。强化旅游标准实施。大力开展旅游标准化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工作,鼓励旅游单位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加强对旅游标准适用性和贯彻实施有效性的评估。加强旅游各要素标准化质量等级认定工作,新评定一批星级饭店、星级旅行社。探索建立旅游标准化管理与旅游市场准入、退出相结合制度。
25. 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通信设施建设,提升3G/4G、无线网络等设施覆盖面,实现全市重点旅游景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一定规模的度假区、旅游城镇(乡、村)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加强机场车站、景区景点、游客服务中心等主要旅游服务场所台式电脑、平板电脑、触控屏幕、紧急求助电话等旅游信息互动终端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建设重庆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大力开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营销。鼓励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构建市、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横向协作、纵向一体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平台。推进“旅游+互联网”创新。发展“旅游+互联网”跨界新业态。推进“旅游+互联网”创业创新,支持区县建设一批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以及旅游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智慧旅游产业园,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等共建“旅游+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0年,争创5个左右国家级“旅游+互联网”创客示范项目。
26. 提升和优化旅游环境。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旅。完善旅游市场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信息应用。严格依法治旅,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治理行动。优化旅游执法,探索设立旅游jc、旅游巡回法庭。提升旅游安全环境。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反恐意识,深化旅游与各部门的安全合作机制,完善旅游公共安全应急及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预案。加强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旅游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督检测。进一步深化“旅保合作”,积极参与旅行社责任保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推动完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及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责任保险制度。提升旅游绿色环境。加强旅游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推进旅游绿色发展,持续开展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旅游消费。提升旅游文明环境。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市民文明习惯和礼仪。加强旅游志愿服务,健全市、区县旅游志愿者机构。到2020年,游客满意度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群众安全感指数大于95%
六、推进旅游开放合作
27. 提高旅游国际开放水平。推进旅游企业及组织国际合作。引进和聚集一批国际旅游集团、酒店、旅行社等品牌旅游企业。加强与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鼓励企业通过特许经营、代理等方式与国外旅游企业合作,提高国际旅游参与度。加大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互动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旅游对外口岸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通关设施设备。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品质服务窗口。积极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营造舒适便利的国际游客出入境环境。推进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站环境秩序整治。提升国际游客货币兑换便利。提升旅游接待窗口的国际游客服务能力。优化入境旅游政策。在出入境口岸设立旅游团队快速通道、重大会议及活动快捷通道。扩大免签国家和地区数量,积极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争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和旅客离境免税购物政策。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与“渝新欧”沿线国家开展人民币境外互换结算,便捷旅游服务结算。
28. 深化旅游区域合作。推进周边跨省市旅游区建设。与湖北省一体化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大武陵山区旅游合作区,推进大武陵山区交通建设一体化。建设秦巴山区旅游合作区。推进川渝旅游一体化。建立完善渝蓉经济区双边和多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推进渝蓉城市群城际旅游一体化,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设施共建、规则共遵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推进城市群旅游合作。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旅游协作,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合作。
29.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围绕“山水之都·美丽重庆”主题旅游形象,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重庆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塑造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进一步落实zf主导旅游形象推广的责任。完善旅游宣传推广联动机制。与国家旅游局、中西部省(区、市)长江经济带相关组织建立宣传合作机制。构建国际化推广体系。加强与驻渝境外机构、媒体以及国家、重庆驻外机构、媒体的合作,建立多种类型的国际推广渠道。增强重庆旅游营销中心职能。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在重点客源市场自建推广营销平台。强化宣传推广举措。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开展“请进来”促销活动。积极拓展外销网络,选择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国内媒体、重点客源国媒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重庆旅游形象宣传。加强与国内航空公司及主要客源国航空公司合作,开展重庆旅游营销。加强宣传推广作品创作,拍摄旅游宣传影视作品,创作编写旅游系列书籍。
30. 大力开拓客源市场。强化国际客源市场拓展。巩固港澳台地区传统市场,稳步提升韩国、日本、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核心客源市场,积极开拓中亚、东欧、西欧等新兴客源市场。提升国内市场客源规模。围绕双休日、小长假等节假日统筹策划旅游主题活动,进一步挖掘本地客源。深度开发周边市场。大力推进与邻近省市的无障碍旅游活动,促进资源、客源互动。积极开拓经济发达地区客源。顺应高铁时代的到来,编排跨区域的高铁旅游线路。
七、保障措施
31. 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各级财政对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发行地方zf债券和企业债券用于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重庆旅游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组合担保、互动联保等方式实现融资。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旅游企业贴息贷款,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依托文化旅游展示交易平台,开展旅游资源交易和旅游投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改造。支持采用zf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2. 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强化用地保障。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探索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将旅游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旅游项目空间落地。保障旅游业发展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创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农村建设用地兴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现状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旅游景区外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游客休憩点、旅游停车场、景观绿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按划拨方式提供。
33.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强化人才保障。
大力养培高层次和紧缺旅游人才,加快提升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实施百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工程,深化与重庆大学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培养100名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深谙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宏观决策能力、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实施千名外语领军人才工程,深化与四川外语学院等院校的合作,培养1000名旅游外语人才,带动全行业外语服务水平;实施千名专业领军人才工程,市、区县联动,培养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邮轮、旅游商品等企业专业领军人才1000名。培养一支以旅游大师为代表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能够全面支撑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互联网+”成立“在线重庆旅游大学”,创立“重庆旅游大课堂”,多渠道推广普及旅游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善重庆旅游人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旅游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旅游统计,强化决策信息支撑。
建立和完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形成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大旅游统计组织体系。加快制定重庆市旅游统计工作实施方案,接轨国际旅游统计标准,规范与改进旅游统计口径,建立一套涵盖旅游六要素的大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以旅游部门记录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为补充的大旅游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对接国家旅游数据中心的重庆市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成为旅游统计工作平台、旅游数据分析平台、涉旅决策支持平台、相关产业引导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旅游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决策提供依据。
(意见征求稿)
发布商机信息及企业宣传推广--请移步注册重庆商务网!!
快捷入口:给经典重庆客服留言
4
发表于 2017-4-14 13: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登录 | 入驻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经典  

本版积分规则

  • 欢迎关注重庆发展,多发帖多回帖才能持续保持帐号活力哟!请不要发表任何政 治,领 导,官 员,人 事及其它违法违规类言论,以免帐号被封禁。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经典重庆旗下网站 | 24小时客服:13424176859 308675020

爱重庆,爱上经典重庆! 爱重庆,就上经典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