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代香在种植基地忙碌
记者 邓青春
连日来,在白公街道松柏村韩家沟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忙着种植丹参,基地负责人赵代香现场指导。
今年36岁的赵代香,是忠州街道州屏路社区人。2001年6月,她从原万县农校中专毕业后,先后做过农科所化工检验员、农药厂主管。2012年12月,赵代香出国到肯尼亚打工,年薪达到人民币30万元。
2016年8月,因为丈夫“一家人团聚”的强烈要求,赵代香辞去肯尼亚的工作,回到白公街道松柏村韩家沟流转土地近200亩,决定种植中药材。村民看她“不像个种地的”,刚开始宁愿让土地闲置,也不愿流转。
为此,赵代香3次组织召开村民动员大会作承诺:按时兑付土地流转费,保证村民务工就业并按时发放工资。
2016年国庆假期第二天,赵代香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于当天兑付170亩土地涉及120户农户的所有土地流转费。
2016年10月3日,赵代香找来一台挖掘机开始整地。
2016年12月中旬,赵代香第一次引种,仅10天时间,所有的丹参苗就全部种下地。
2017年2月,丹参苗开始出苗。由于雨水较多,加上大量投放有机肥,杂草疯长。赵代香组织60多名村民,天天除草,种植成本一路飙升。有村民私下给赵代香出主意,让她喷洒除草剂,但她坚决反对。
为了降低成本,赵代香又投入5万多元,购置除草机、耕田机、开沟机等设备。购买这些设备时,赵代香先是自己学习操作技术及常规维修技术。回到中药材基地后,再挑选6名村民学习操作技能,并为每个机手购置了意外保险。
同时,赵代香还种植了10亩白芨。白芨种植技术难度大,种子繁育难、生长周期长,一般二至三年才可采挖。由于购买种苗价格太贵,2017年3月,赵代香自己建起了白芨育苗试验大棚。
白芨种子繁育,关键技术在于根须的生长。为了让根须顺利生长,赵代香在实验室反复做试验,配制不同的营养试剂液,每天工作时间不下10个小时,反复试验30余次。7月,赵代香发现,白芨下面的块茎生长良好才松了口气。
2017年10月,赵代香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出白芨苗4万多株。按每株1.2元价格计算,实现收入4.8万元。目前,她的试验大棚里还有白芨苗20万株左右,明年3月投放市场后,预计可实现收入20万元。此外,她的第一批丹参产量达到20吨,产值实现30多万元。
目前,赵代香注册了重庆威尔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威尔尼”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商标,该商标在国家版权局申请了原创著作权,并于2017年11月成功获批。
今年,赵代香将再投入50万元,建立烘干房,建成一个丹参深加工生产线,目前正在印制包装礼品盒,扩建白芨育苗大棚,将白芨种植规模扩大到40亩。5年内,她将再投入300万元,建成一个保健食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