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近期31省市陆续公布上半年财政收支“成绩单”,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轧差,仅有上海市出现财政盈余,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压力最大的河南、四川、云南等省,收支缺口都在2500亿元以上。 单纯使用财政收支轧差计算得出“财政失衡”结论过于片面,忽略了我国分税制体系下存在一次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考虑财政平衡的重点在于经过二次分配后,各省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结构问题,即关注财政自给率指标。 31省市中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为104.28%,是唯一比率超过100%的地区。前五名为上海、浙江、广东、安徽和北京,自给率均在75%以上。财政平衡性较差的省市包括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均在25%以下,其中西藏最低仅11.28%。 受经济下行和减税减费影响,各省市财政收入增速普遍下滑;支出增速在年初疫情和年中汛情的影响下进度偏缓。收支同时降低的局面下,上半年有10个省市实现财政自给率提升,相较于去年同期各省市自给率全面下降,今年地方资金自平衡能力反而有所好转。 在22个公布上半年****性基金的收支情况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实现****性基金收入增长,可见部分地区的土地出让缓解了严峻的财政压力。支出方面,受益于专项债规模的扩容以及发行前置,上半年****性基金支出整体增速较快。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53.16%,小幅低于往年。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9%即可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考虑到二季度GDP增速已修复至 3.2%,下半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提速,因此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实现预算目标的压力不大。 受专项债发行影响,上半年地方****性基金本级收入和支出缺口持续扩大。展望下半年,伴随税收持续修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有所减弱,地产融资和土地供应收紧将导致****性基金收入存在下行压力;特别国债发行结束后,8月以来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将推动基建投资和基金支出继续提速。 实体经济观察:1)需求下降,生产继续回升,工业品价格暂时企稳;2)物价:蔬菜价格上涨,鸡蛋、水果、猪肉价格下行。 流动性跟踪:1)资金面:央行流动性充足;2)货币市场:利率上行;3)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为正,发行利率上行。 利率债市场回顾:1)一级市场:利率债发行量减少,净融资额减少;2)二级市场:利率曲线上行。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中美关系动荡;疫情风险尚未消散。 一、只有上海有财政盈余 近期31省市陆续公布上半年财政收支“成绩单”,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轧差,仅有上海市出现财政盈余。其余30个省市都出现收不抵支问题。那么,如何理解各省市普遍存在的收支缺口?上半年各地财政状况到底如何? 1. 上半年依然只有上海实现财政盈余 早在2017年,一篇题为《中国财政的真相:25省负债,只有6省有盈余》的自媒体文章就在多个财经媒体刷屏[1],主要内容是通过比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地税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差,算出各地财政收支刚性缺口(或盈余),结果表明2017年上半年25个省市财政收支存在缺口,只有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深圳(计划单列市)有财政盈余。 与此相似,如果根据各省公共财政收支数据简单计算,今年上半年31个省市中仅上海市小幅盈余161.5亿元,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压力最大的河南、四川、云南等省,收支缺口都在2500亿元以上。 
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计算方法得出的“财政失衡”结论过于片面,归根到底在于对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误解。在****和地方分税制体系中,存在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 如果仅看“一次分配”,2019年地方本级预算收入仅为101077亿元,对应的支出为203759亿元,即使考虑到9300亿元地方赤字安排、18967亿元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使用,仍存在近7.5万亿元缺口。这个缺口需要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来填补,即二次分配。 1994年之后,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的财政收入一直稳定在50%左右。为了解决地区间的不平衡,****还存在对地方的转移支付,2019年,****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预算支出的67.94%。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进行平衡。实际上,即使公认为经济财政发达的省市,每年也会从****获得一定规模的补助收入。以上海市为例,2019年决算报告显示获得****补助收入900.8亿元。 我国各地财政收入状况,自古以来就是非均衡的。无论是唐代“****中心”长安和“经济中心”洛阳的分离,还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税赋占全国的60%,都说明“转移支付”是必然的。无论从自然环境、人口密度,还是交通设施、物流交易场所集中度来看,北上广等省市都占有丰富的经济和税收资源,通过上缴税收为国家做贡献无可厚非。 因此,考虑各省市财政平衡问题,重点不是基于一次分配中的财政收支口径测算缺口,而是关注经过二次分配后,各省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结构问题。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平衡表可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他支出[2] 我们建议使用财政自给率指标反映各省市财政收支情况,即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级税收+非税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9年数据横向对比看,31省市中财政自给率排名前五的有上海、北京、湖南、浙江和江苏,占比都在70%以上,财政平衡性较差的省市包括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占比都在30%以下。大多数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超过50%,对于****补贴的依赖性较强。 
2. 上半年各省市财政状况复盘 考虑到简单计算一般财政收支缺口进行横向比较的方式不够客观,我们认为纵向比较能够充分反应各省市财政变化,即对比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具体的指标口径包括:一般财政收入增速、一般财政支出增速、财政自给率。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经济放缓叠加减税减费导致全面下滑 从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看,31个省市中只有青海、广西、河北、贵州和新疆实现收入正向增长,其余26个省市均呈现负增长,其中湖北、海南、黑龙江、天津和宁夏的下行幅度最大,分别同比下滑38.44%、26.2%、20.4%、17.1%和16.6%;22个省的增速为近十年最低值。相比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小且基数较低的青海、贵州、西藏、新疆和吉林实现增速上涨,其余26个省市均出现增速下滑。 各地财政收入普遍下滑,主要源于疫情冲击引发经济下行,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缩减,同时为加速复工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今年以来,各类对冲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纷纷落地,包括不限于:支持防护救治免征部分个人所得税、支持物资供应免征部分增值税、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主要由新增减税和新增社保费降费构成。[3] 以湖北为例,作为年初疫情的“震中”地带,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8.8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8.4%,为全国最低增速。一方面源于湖北省受疫情严重冲击复工复产晚于全国,导致上半年GDP增速全国最低为-19.3%;另一方面在于出台多项省内抗疫机构、医务人员和困难企业的针对性优惠政策。 再以海南为例,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26.2%,其中税收收入降幅为34.82%。分税种来看,除了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降低以外,土地相关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契税分别大幅下滑51.73%、45.88%和 29.16%,土地相关税收下挫与海南升级自贸港后地产限购不断加码、商品房销售额大幅下降有关。 
除新疆、西藏、宁夏和黑龙江尚未公布明细数据以外,其余27个省市只有浙江和青海实现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长,剩余2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湖北、海南、陕西、贵州和陕西降幅均超过15%。由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绝大部分由税收组成,因此各省市税收状况与整体财政预算收入大体一致。 由于上半年税收压力较大,各地方财政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力度。绝大多数省市非税收入增速高于税收收入,只有减负任务较重的湖北和税收表现相对较好的青海、浙江、云南等地非税收入更低。有11个省市的非税收入同比增长,考虑到去年同期全国非税收入大幅上涨21.4%,高基数效应下非税收入依旧对财政起到正向拉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