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庆

标题: 科学行星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7-4 13:22
标题: 科学行星计划
(一)、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A、重庆电专目前在潼南区已经在建新校区,本文旨在通过梳理重庆电专的******史和学科优势提出依托旧校区打造科技园区或者研究院,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实力;进而通过科技园区或者研究院助推重庆工业和产业发展,服务全市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有意思的是,这个思路还可以拓展到其它市属高校。
重庆电专在潼南在建新校区。随着新校区的不断建设和扩展,今后办学主体肯定会挥师潼南;换句话说,旧校区的利用和活化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attach]1413291[/attach]
B、个人建议,重庆电专可以利用旧校区和东部高校共建科技园区——为了方便论述这里的东部高校设定为目前产学研转化比较好的浙江大学。一个正常的科技园区大致占地面积是150-200亩左右(不是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的占地面积),依照重庆电专老校区的占地面积(目前查得的数据是900余亩)肯定是可以容纳下的;而且军械库B区本身破破烂烂又离地铁18号线不远C区就在邮电支路处于黄桷坪核心区,所以科技园区也可以带来校园环境的提升。
C、旧校区位于重庆内环以内,本身交通位置绝佳;而且旧城区的配套设施经过多年沉淀也相对完善——这是新校区或者内环以外的学校达不到的吸引人才的优势。所以,旧校区单纯的开发为住宅小区有点浪费。
D、这种科技园区必然积聚大量的科技研发者,而这些研发者又可以承担日常教学。所以前面提到的科技园区可以实行共建,并对入驻的中高层研发者实行双签制度。即,既和园区签订入驻协议,又和重庆电专签订教师编制。
E、重庆电专的专业设置以工科的电气和动力专业为核心。其中电气的继保专业也比较有特色,我甚至没记错当年北京301医院也来该校招聘过应届学生——大型医院需要不停电和继保是一脉相承的。总之,科技园区可以朝着电气和动力专业进行设置科技专题。反过来,旧校区的科技园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D中的双签就不仅仅是承担专业课教学这么简单了。所以潼南教学区承担日常教学以外,老校区也可以发光发热承担实训教学等功能。
F、为什么需要外地高校参与呢?很多外地高校在产学研方面有成熟的操作方法,口碑也比较好。个人理解,既然本地市属高校和外地高校合作搞科技园区,那么还可以继续深化师资培养——比如本地高校到外地院校深造?同时由于这几年重庆缩小招生规模以及新校区需要扩大招生规模那么是否可以依托外地高校引进博士甚至博士后执教呢?
为什么需要市属高校的编制呢,因为研发人员可以更好的安心研究和行稳致远。G、对于高校来说,办学资金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个是在校学生人数,另外一个是科研资金投入。所以,如果有更多科研资金投入,则市属高校的办学资金窘迫问题则迎刃而解了——既然是老校区的土地办科技园区则科研资金要想不计入学校也很难。
同时,科技园区的研发必然可以助推重庆工业和产业的迭代更新——某种程度上重庆工业和产业已经遇到了研发天花板。同时,重庆有了多达2000亿产业创投基金,这样科技园区就可以多方共建了,比如重庆电专出土地和教师编制,创投基金出钱修建筑,外地高校运营。
H、实际上,重庆目前很多高校都有部属历史,但是这层关系显然没有用好。以重庆电专为例,是周总 理在全国布局的7个电(动)力中专,所以和以前的水利电力部是有隶属和亲戚关系的。目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那么位于北京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会不会被疏解呢?既然疏解,那么能不能依托重庆电专旧校区开建一个150亩左右重庆研究院呢?——或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生院迁渝并校呢?那么能不能提升重庆电专的教学实力进而早日升本升大呢?
截至2015年底,全院在职职工1438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45人。
据2017年1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设有5个院属企业、41个挂靠单位(其中国内专业委员会24个、期刊杂志编辑部11个)、13个非营利科研机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7个水利部研究中心/应用中心/收藏馆。


I、如果一个科技园区按150亩计算,所以在重庆电专校内至少2-3个可以园区是没有问题的。园区既然带来大量的科技研发者,则必然也需要大量的住宅配套,也就是说也是能助推黄桷坪地区旧改的。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这种高净值人群对艺术、音乐、美术的需求也是较高的,所以也可以带动艺术湾区升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7-4 13:24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3-7-4 18:05 编辑

(二)、思路实际上还可以拓展到其它市属高校。
比如交通部重庆学校也是有老校区和新校区的问题,码头和轮船运输的自动化——不仅涉及编程控制还涉及运输载具,甚至河道整治和维护,这也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物流主题的科技园区,而且这种科技园区也是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为全国各地的内河航运进行设计开发的——也是能收设计和专利费的。

又比如重庆医科大学也是有老校区的,那么能不能利用老校区的地理优势搞出一个科技园区呢?

这里顺带提一下,新桥医院实际上占地面积不小,完全可以争取设立一个第二军事医学研究院。这军事医学研究院肯定会增加编制也就是能扩大陆军医科大学的办学规模。另外医院列车的优势没有发挥得彻底。既然国际巡诊为什么不学习一下当地是用什么草药或者传统药方治疗疾病的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产生和矛盾的解决总是同时诞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所以医疗列车应该加挂一个实验室对当地的草药或者传统药方的主要成分进行化验?说不定一种新化学药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再比如一江之隔的重庆理工大学附近也有不少地——完全可以像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那样发展(据说有1200亩地,分几期)——其带来的科研人员、研究主题、研发产品是可以让巴南区弯道超车的;所以如果也能有科创园区的话,办学实力肯定会上升,而且对于属地的巴南区也有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都在这个区了还不知道他们在研发什么的话,。而且重庆理工也是兵器工业共建高校,兵器工业在重庆有很大的产业集群,如果有科研院区,也能提升兵器工业在重庆的制造规模和实力。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7-4 13:27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3-7-4 19:39 编辑

Ps,行星在太空中是有卫星的,散落在太空之中;本文之所以取科学行星计划,就是希望能利用散落在重庆主城的各个市属高校的老校区打造产学研新区,同时希望这些科学园区像行星一样带到周边的“产业卫星”发展。

重庆电专的学科特别有意思,其实继电保护本质上就是电磁推动元器件运动,说白了跟机器人没有本质区别。早年重庆电专的计算机系更是读四年研究单片机,那个专业发展到现代就是所谓的“智能制造”或者说“机器人制造”专业;另外供用电技术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是有联系的,所以也是可以朝很多新兴学科发展;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供用电技术专业是需要研究电能计量装置的,而重庆目前市场上电能表竟然是外地的占优,说明产学研真的不扎实。
所以科技园区的主题很广泛。

再补充一点,重庆的房价很低,是低于杭州萧山科技城的。换个角度,萧山科技城中的很多科技园区的盈利模型是可以直接移植到重庆来的,地价低也就是说很大可能萧山科技城的科技园区在重庆建分院区的利润率甚至会高过萧山;而且重庆作为老牌城市,本身也具备一定资源禀赋。

关于科创是现在重庆工业的天花板有以下几种理解,a、科创的缺乏让重庆工业竞争力不持续,b、由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产业工人多,那么新的科创成果是可以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重大。后种理解实际上和之前的一篇建议中提到的以李家沱水轮机厂打造长江科学艺术中心有关,斑驳的外墙代表的是工业的历史悠久,现在也需要一些求新求变的元素(如科创)让这些历史更加绽放光彩和活力。

东部高校(研究院)和西部高校这种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个人理解,应该能为东西高校合作增加新的内涵,也就是说可以以此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投入。

作者: wwhy    时间: 2023-7-4 15:45
楼主是比较有想法的
作者: FBI023    时间: 2023-7-4 17:20
赶紧升本科才是正事。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3-7-4 18:11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3-7-4 18:18 编辑
FBI023 发表于 2023-7-4 17:20
赶紧升本科才是正事。

两者不冲突的,升本升大还不是需要研发,而且工科教育本身就重实践(训)。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把老校区作为科技园区和实训基地,而且双签之后的研究者(多为博士文凭)可以承担教学以后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啥的,相当于一个超长期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际上,很多学校办学主体去了其它地方后,老校区会荒废,典型的就是三美去了大学城后黄桷坪校区如同阿富汗一样,尤其是小三美那圈。
[attach]1413293[/attach]

(图片拍摄于小三美)

作者: 重庆美    时间: 2023-7-4 18:21
高校是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国土局规划局的垃圾gy为什么要往偏裨的县驱赶?2环、主城区的土地足够多
作者: amite    时间: 2023-7-4 19:11
看得出来楼主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




欢迎光临 经典重庆 (http://bbs.jdc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
收藏本站吧
(收藏后不再显示此按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