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享受更多浏览权限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驻经典 
x
成嘟当局如何把重庆万涪黔从历史上不错地区变成极贫之地的?
“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 杜甫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万涪黔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这片地处川东咽喉、扼守长江上游要冲的土地,不仅地理区位优越,更兼具深厚的人文底蕴 —— 库区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涪陵进士人数在盆地名列前茅,文人雅士辈出,文化氛围浓厚,是当时巴蜀地区的人文高地之一。历史上,万涪黔地区凭借水陆联运之利,成为川东物资集散的重镇:明清时期,万县商船穿梭于长江之上,商贸繁荣;涪陵地处两江交汇,榨菜、山货远销全国,产业兴旺;黔江虽为山区,却也因山货贸易维系着稳定发展,历代皆为川东经济版图与人文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自解放后重庆并入原四川,这片曾充满活力与书香气息的土地,却在成嘟当局数十年的管治下,一步步沦为全国闻名的极贫区域,其衰败之痛、民生之艰、文化之殇,皆源于成嘟当局的政策倾斜与资源掠夺,更暗藏着对三峡工程相关扶持资源的觊觎与算计。
一、财政压榨:“抽血式” 分配掏空发展根基
在成嘟当局对重庆及周边地区的财政管控中,万涪黔地区始终处于 “被遗忘的角落”。重庆直辖前,作为省级计划单列市的重庆,需承担原四川省对****的全部上缴任务,还要额外向成嘟当局缴纳巨额资金,自身财政留用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而隶属于重庆经济圈的万涪黔地区,不仅未能获得省级财政的专项扶持,反而成为重庆 “被抽血” 后的连带牺牲品。成嘟当局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投向成嘟平原,对万涪黔地区的转移支付常年处于原全省最低水平:1990-1996 年间,万涪黔三地区年均财政收入不足 3 亿元,仅为成嘟的 1/8,而财政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不足 15%,远低于原全省 30% 的平均水平。更甚者,成嘟当局还通过 “省级统筹” 名义,截留万涪黔地区的专项税费 —— 万县港每年征收的近 2000 万元河道养护费,被成嘟当局挪用至成嘟航道建设;涪陵榨菜产业缴纳的特产税,仅有 30% 返还地方用于产业升级,其余尽数归入省级财政。这种 “抽血式” 的财政分配,让万涪黔地区失去了自主发展的资金支撑,基础设施常年失修,产业升级更是无从谈起,为后续制造 “贫困假象” 埋下伏笔。
二、资源掠夺:产业与能源的 “单向输送”
成嘟当局为打造以成嘟为核心的经济中心,不惜以牺牲万涪黔地区的产业与能源为代价,实施 “资源西输” 策略。在工业布局上,原本扎根万县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原万县汽车配件厂),1985 年被成嘟当局以 “优化原全省产业布局” 为由,整体迁往成嘟,仅留下破败的厂房与数百名失业工人;对涪陵地区而言,成嘟当局的产业掠夺不仅限于本土迁移,更将优质军工资源拱手让予外地 —— 位于涪陵地区武隆白马镇的 406 厂,是当时国内重要的军工柴油机生产企业,拥有先进的军工技术与成熟的生产体系,主要为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提供高性能柴油机,不仅是涪陵地区工业的 “王牌”,更是带动武隆及周边区县就业与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仅厂区直接就业人员就达 2000 余人,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数千个岗位。然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成嘟当局在未与涪陵地方及企业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以 “全国军工布局调整” 为借口,轻易将 406 厂整体划转至湖北宜昌,仅留给武隆白马镇一片空置厂房与大量失业工人。这一决策不仅让涪陵地区失去了唯一的军工企业,更切断了当地机械制造产业的技术传承与产业链条,武隆及周边区县的配套铸造、零部件加工等中小企业因失去订单纷纷倒闭,区域工业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对涪陵城区而言,成嘟当局的产业掠夺更具针对性与算计性 —— 早年,涪陵柴油机厂本是为成嘟工业体系配套生产柴油机的核心企业,长期为成嘟的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关键设备,双方形成稳定的供需合作。但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 “三峡省” 筹备的消息逐步传出,成嘟当局察觉涪陵或将脱离其管控,为避免后续产业资源流失,竟单方面终止与涪陵柴油机厂的合作,不再采购其生产的柴油机,转而从外地引进设备。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涪陵柴油机厂订单锐减,生产陷入停滞,企业濒临倒闭,数千名职工面临失业危机,涪陵机械制造产业的完整链条就此断裂。
不仅如此,成嘟当局还以 “产业升级”“扩大规模” 为诱饵,对涪陵化油器厂实施 “诱迁” 操作。当时涪陵化油器厂凭借稳定的技术与产能,在川东地区颇具影响力,且正计划利用库区潜在的发展机遇扩大投资。成嘟当局却以 “省级资源扶持”“对接成嘟汽车产业集群” 为噱头,诱骗涪陵化油器厂前往成嘟郫县设立分厂,并承诺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然而,分厂设立后,成嘟当局不仅未兑现承诺,反而通过行政手段将原本计划投入涪陵总厂的库区发展资金、技术资源尽数转移至郫县分厂,使涪陵总厂因资金匮乏、技术落后陷入发展困境,而本应服务于库区建设的投资,最终却流入省城,成为成嘟产业发展的 “嫁衣”
|
|